装修公司骚扰电话惹人烦 警方揪出个人信息泄露背后“元凶”
记者 柳家欢 方振 通讯员 奕超超 张珊翊 李春月
本报讯 买了房子后,各类装修电话接二连三打来,不少业主叫苦背后,个人信息泄露“元凶”究竟是谁?近日,奉化警方破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查获公民个人信息5万余条。
市民王女士(化名)此前购置了一套新房,即将交付时,接到一通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装修公司员工,询问是否考虑由他们公司承接装修事宜。王女士发现,对方不仅知道自己姓名、电话号码,而且对她购买房产情况也了如指掌。“装修公司为了做生意打电话推销业务并不为过,但奇怪的是我们的身份信息以及房子信息对方是如何得到的,这让人难免有些担忧。”王女士说。
类似情况还不少。今年3月,区公安分局网警大队接到多名群众投诉,称经常遭到本地多家房产公司、装修公司、空调地暖公司电话骚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为此,网警大队联合岳林派出所立即对该线索展开侦查。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拨打电话的这些业务员,基本掌握了辖区内多数新近交付的楼房信息,可能存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网警大队民警吴一博说。经调查发现,这些骚扰电话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我区一家装修公司,该公司负责人许某通过多家装修公司、房产销售公司、空调地暖公司等,以偷拍、交换、购买等方式,非法获取奉化多个楼盘的客户数据3万余条,然后提供给业务员拨打家装、房产等推销电话,非法获利10万余元。
根据掌握线索,截至7月底,民警陆续抓获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许某、斯某等共计11人,查扣手机13部、电脑1台,印有公民个人信息的纸质材料1000余份,共计公民信息5万余条。
据犯罪嫌疑人许某交代,为提高业务成功率,他从多渠道购买优质楼盘的客户信息,少则几百、多则几千条,然后让业务员打电话联系客户。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斯某和许某存在合作关系。斯某在房产销售公司工作期间,通过公司微信工作群非法搜集业主买房信息,以及向同行交换其他楼盘的业主买房信息,整理后以3000元至5000元不等价格出售给许某,从中非法获利3万余元。
根据“一案双查”,民警对斯某就职的房产销售公司展开网络专项监督检查,发现该公司在微信工作群组内大量传播未加密的客户购房信息,且未制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未确定安全负责人和落实网络安全保护责任,未制定网络安全事件紧急预案,构成不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的违法行为。7月下旬,警方对该公司处以行政警告处罚,并责令限期整改。
目前,许某等11人均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警方提醒,企业单位要提高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等级,建立自查、督察和责任制度,堵塞监管漏洞。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教育,严防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泄露公民个人信息。对于产品宣传和推销一定要采取合法途径,不要触碰法律红线,任何出售、泄露、窃取、购买、交换公民信息的行为均属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