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大堰家家户户包山粉饺子

记者 赵雪雁 单晓峰

本报讯  又到年终岁末,大堰镇家家户户忙着包山粉饺子。热气腾腾的汤里,晶莹剔透的山粉饺子沉沉浮浮。当一盘饱含浓浓乡情和农家质朴情感的饺子端上桌,才算是真正有了年味儿。近日,记者来到大堰村毛美珍家,她和同村两个姐妹正在包山粉饺子。在几人的巧手下,白胖的山粉饺子已经整整齐齐码了一盘。

大堰人口中的山粉饺子,用的是番薯粉做的皮。看似简单的山粉饺子,却需花上半天甚至是一天的功夫制作,每个步骤都是手工完成。毛美珍一早便去市场购买食材,番薯粉必须是大堰本地番薯磨出来的,馅料中的猪肉也是本地土猪肉,这样才能做出地道的大堰味道。

记者看到,毛美珍和两个姐妹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一人碾粉,一人剁馅,一人烧芋艿水。芋艿水是大堰巧妇的美味秘籍,番薯粉若直接加水和面,包出来的饺子皮太韧,不易嚼烂。而将芋艿剥皮后与水同烧,火烫的芋艿水用来和面,这样做出来的饺子皮才好吃。

待面团醒好,馅料也准备完成。面团被揉搓成粗细均匀的细条,又被切成小块,擀成厚薄均匀的面皮、裹入肉馅,这样一个白胖饺子就做好了。

在大堰人眼里,山粉饺子是最具亲和力的菜,自家吃或用来待客都是极好的。“我女儿昨天特地打电话来,过年回家点名要吃山粉饺子。”毛美珍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毛美珍有两个女儿,都在宁波工作生活。两个女儿已经小半年没回家了,毛美珍对过年一家团聚充满了期待。提前包好山粉饺子,正是她筹备新年的一大重要项目。“我小女儿最爱吃山粉饺子,小的时候一口气可以吃十几个。”毛美珍对自己的手艺十分自信,除了两个女儿爱吃,两个外地女婿也爱吃。

毛美珍一边忙碌着,一边和姐妹们闲话家常。今天她的目标是包300个山粉饺子。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包这么多的时候,她解释道:“除了过年自家人煮着吃和招待客人,还要让两个女儿打包带回去,外面买的哪有自家包的好吃。”

好在如此巨大的“工作量”有两位好姐妹帮忙分担,毛美珍表示,今天她家包完饺子之后,明天就去另一户姐妹家帮忙包,每家都要包几百个饺子备着过年,大家一起包饺子不仅速度快,还可以聊聊天,更加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