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一张蓝图绘到底 我区探索“多规合一”乡村规划新模式

近日,大堰镇万竹村作为我区唯一入选浙江省“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的村庄,公布了村庄初步规划并公开征集意见和建议,这也是我区在“多规合一”方面的首例探索。

“多规合一”,城乡规划新模式

“多规合一”是将国民经济和空间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生态环境、文物保护、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进行融合,通过建立统一的“城乡发展目标、空间坐标体系、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界线、空间管制及项目库”,实现“一个城镇/村庄一个空间、一个空间一个规划”。

区规划测绘设计院主任、万竹村村规修编团队负责人禹金亮告诉记者,以往各个部门的规划经常出现“相互打架”的情况,比如一个村庄里项目落地时,就会出现项目规划用地是永久基本农田等尴尬情况,而“多规合一”破解了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协调等困局,实现一个区域只有“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能够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

但“多规合一”并不是机械地将一个区域范围内的各种规划简单叠加,编制成一本规划,而是通过对一地整体发展思路和空间布局的“融合归一”,把一地空间布局的总体安排和发展方向勾勒出来。

作为奉化首个“多规合一”试点乡村,大堰镇万竹村四面环山,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具有环山绕水的天然生态格局。虽然有良田百倾、山林万亩,但万竹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突出,随着第二产业迁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急需一幅立足全局、谋划长远的规划蓝图。

全新探索,项目团队突破局限

虽然“多规合一”能够打破部门之间的瓶颈,对国土空间布局进行统筹安排,但万竹村规划项目在实际进行过程中,依然面临众多难点,团队知识储备和传统工作模式都面临着新的考验。

由于修编团队的成员此前主要从事城乡规划工作,而本次万竹村的规划需要将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业规划、生态规划、建设空间规划等多项规划综合考量,合而为一,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成员们一边开展工作,一边“恶补”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的知识。此外,由于暂时未有数据共享平台,在规划编制前期涉及众多的规划数据、资料需要与各部门、单位进行沟通衔接,并与实际情况一一核对,这无疑使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大大增加。

为了做出“人民满意的规划”,同时摸透万竹村的“家底”和“容量”,修编团队通过现状调研、入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对村民、属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整合梳理。“我们团队只有六个人,在一个多月内对村民进行了多轮的走访,万竹村户籍人口有2500余人,常住人口约800人,这个工作强度是以往规划修编中没有遇到过的,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要编好,必须全面摸透村庄的现状和村民的诉求,每位团队成员都铆足了劲,经常主动放弃假期,一起头脑风暴,对规划不断完善再完善。”禹金亮说道。

虽然困难重重,但万竹村村规修编团队依然在有限的时间里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在大量走访调研以及资料收集基础之上,万竹村村规修编团队立足村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提出“集现代田园、运动游乐、旅游服务、休闲人居为一体的极具特色的乡村全域旅游示范村”的村庄定位。

蓝图展开,乡村振兴不是梦

定位明确后,整体村庄规划便锚定了方向。团队按照“先布棋盘再落子”的思路,有机叠入乡村发展、生态保护、产业布局、基础设施服务等空间要素,重点明确了土地综合整治与修复的相关内容,以构建“三区三线”为核心方案,综合优化调整村庄各类用地布局,统筹安排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布局,促进国土空间布局集约节约化,有效确保了村庄布局更合理。

为了解决万竹村现存的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问题,村庄规划按照产业联动发展思路,规划了现代农业功能区、旅游发展片区,运用创新运营机制,计划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合作者+农户”的模式,发展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相结合的综合性产业,激活万竹村内的产业内生动力。

同时,规划结合万竹村民点背山面水的自然特征,目标打造“山宅水田林相互交融”的现代田园村落景观风貌,并对村内具有一定保留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整治修缮,如四合院落、万一横楼、徐氏宗祠等,同时也对现有古树名木提出保护措施,最大程度保存村内文化遗迹、延续村落传统风貌特色。

“本项目是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尝试自下而上进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首例探索,在村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一户一宅宅基地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为今后其他村庄规划编制积累了经验。”禹金亮表示,“通过本次规划,帮助村庄盘活闲置宅基地、激活村庄发展活力,同时探索了边缘山区村庄实现乡村振兴之路”。

记者 赵雪雁 通讯员 卓芳玲

编辑 肖瑶

二审 毛超峥

终审 董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