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索引号 11330283002979996P/2022-135371 组配分类 乡村振兴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发布机构 区政府办公室 发文日期 2022-10-21

萧王庙助推旅游资源串珠成连 做活山村游“绘”出新愿景

字体:【大】 【小】

棠溪潺潺,风过竹间,石桥、古村、山景交相辉映,古朴淳风,位于萧王庙西南角的棠岙古村如同世外桃源般存在着,而村民们安枕青山,守着门前的山岚与霞光过日子。近些年,山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溯溪、登山、寻古,为安静的山村带来了些许热闹。如何把乡村美景、美食,乡村的历史文化作为乡村振兴资源,成为村民们实实在在的效益?萧王庙街道借助棠云艺术谷、棠岙古法造纸文化中心等,将棠岙村等棠云片区的山村美景和特色文化串珠成连,成为助推山村“共同富裕”的强劲动力。

“艺术家”让棠溪山水活起来

10月17日,在棠岙村的明代古廊桥旁,来自中央美院的教授金甲镇正在创作一幅巨幅写生油画。自从来到棠岙村,原生态的村景、山景成为他源源不竭的灵感源泉。溯溪而上,溪边、路边、古树边,到处都能看到零零散散写生的学生,村民眼里的寻常村景,落到画里,便是直抵人心的艺术与美。2019年,棠云艺术谷写生创作基地成立,这家定位高规格的写生、创作基地中有较为完善的宿舍楼、教学楼、美术馆、艺术研讨中心等。自建成以来,通过举办美术高研班,特邀美术名家、教授名师实地授课讲学,定期举办各种艺术沙龙、名家学术讲座等,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院校的学生在此写生、创作,在画家们的笔下,“中国艺术家写生创作基地”品牌不断越来越响亮。

“棠云艺术谷不仅仅是一个‘窗口’,村民通过这个窗口了解外面的世界、文化,而这个‘窗口’也吸引很多从事艺术行业的人到这个地方来。比如我,因为这里有青山绿水,自然环境特别好,相关的物质条件也都特别好,所以我们喜欢到这儿来。”在村里写生创作的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赵晨说。

“研学”游让山村文化热起来

和棠云艺术谷一溪之隔的是目前省级非遗项目的棠岙古法造纸文化中心。造纸曾是棠岙村的一大特色产业,穿村而过的溪水和绵绵不尽的竹山,为棠岙造纸业提供了优质原料。最兴盛时,棠岙曾有300多口造纸工坊。如今,村里只剩下一家手工造纸工厂,其造纸公益被列为省级非遗文化项目,天一阁、北京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等机构还定期向棠岙村里的作坊订购纸张,用作古籍修复。

今年,棠岙古法造纸文化中心在原先工坊的基础上进行了扩改建,建成了浙东首个古法造纸展览馆“纸说非遗”。“‘纸说非遗’馆有两个功能,一是棠岙古法造纸的历史陈列,另一功能是我们可以为小朋友、中小学生提供一个古法造纸体验的基地。”负责人袁建增说,推出棠岙古法造纸研学游后,受到了众多游客的欢迎。今年国庆期间,每日来体验古法造纸工艺的游客达百余人。

袁建增告诉记者,棠岙古法造纸文化中心整个项目占地5700平方米,目前第一期已经基本完成,可以达到接待要求,但体量较小,二期还要建一个造纸植物科普园,让全国各地的游客、家长和学生能到这里来认识我们古法造纸到底是用什么来做的,进一步拓展研学游的内容。

特色民宿让游客留下来

当艺术的诗情画意和文化沉淀徜徉于青山与溪流之间时,“艺术点亮乡村”就有了具体而生动的表达,随着游客的增多,古村的配套设施也不断完善。今年国庆期间,棠岙村新建的云山小筑民宿开始对外营业。艺术、文化在民宿这样的一个载体下,相辅相成,串连成珠,使得棠岙古村焕发出了更强的生命力。

“我们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做文化旅游,用艺术赋能乡村,比如说几年前成立的棠云艺术谷写生、创作基地,引进了大批的学生、美术策划等创作,非遗古法造纸也在打造古法造纸体验中心,节假日有很多游客来体验我们古法造纸的乐趣,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引进了民宿配套设施,能够为外来游客提供一个休息、吃饭的驿站,打通乡村游的各个环节。”江明辉是棠岙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云山小筑民宿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村里有古民居、古道等众多旅游资源正待开发,所以村里也想通过各种方式,串联优势,创造条件,下一步还将引进一家农业科创企业,生产消化当地的农副产品。把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效益,逐步让棠岙村得人气,百姓获收入,把艺术赋能作为山村“共同富裕”的强劲动力。

掌上奉化客户端记者 袁伟鑫 韩浩峰

编辑 董权辉

二审 卓江安

终审 董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