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红外摄像机“蹲守”大堰 野生动物频频入镜

记者 赵雪雁 单晓峰 通讯员 赵伊丽 毛节常

本报讯 “20年前在山上经常能看见,现在要见上一面还真不容易。”近日,设置在大堰镇深山里的红外摄像机多次捕捉到野生动物黄麂的身影,让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连连感慨。

从拍摄到的画面来看,镜头里的黄麂体色褐黄,且数目不止一只。有在镜头前悠然走过的,也有在灌木丛中觅食的,动作轻灵,萌态十足。

黄麂又称小麂,山里人更喜欢叫它“角麂”,生性胆小谨慎,是麂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地区灌丛和低海拔阔叶林、草丛等场所。

大堰是我区唯一的全域山区镇,至今保持着较为原始的自然风貌。大堰镇发展服务办主任何瑜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今年大堰镇与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的专业调查团队合作,开展夏季、秋季两次专项调查,队员深入山区老林,摸清大堰镇动植物的“生态家底”。

“今年8月,我们在大堰三个点位放置了红外线高清摄像机,用于监测辖区境内野生动物资源的种群分布。”调查团队负责人何兵说,“3个月时间,摄像机多次捕捉到黄麂、果子狸、野猪、野兔等野生动物的身影,还发现了尖吻蝮、乌梢蛇、秉志肥螈、武夷湍蛙、天目臭蛙、中国雨蛙、棘胸蛙等,可谓收获满满。”

此外,在已经结束的夏季专项调查中,调查团队发现了分布在大堰镇的1055种植物,并记录到林雕、白颈长尾雉、日本松雀鹰等珍稀鸟类,以及光唇鱼、虾虎鱼、中华花鳅等大量野生鱼类。“这表明当地生态系统处于逐步恢复的状态,尤其是淡水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何兵称。

“野生动物开始频繁出没,是大堰从工业镇向生态镇华丽转身、走上绿色发展之路的成果,这也与村民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密不可分。”何瑜表示,大堰镇将持续做好野生动物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