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解难帮困不忘疗愈心灵——“心岸驿站”困难家庭心理援助项目侧记

记者 袁伟鑫

“帮助困难家庭,以前大多是给予物质帮助,但很多人没有看到他们内心的‘创伤’,特别是困难家庭中的孩子,这种‘创伤’往往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甚至人格。”今年6月初,奉化心之岸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由区民政局资助的“心岸驿站”困难家庭心理援助项目,对部分困难家庭开展心理援助,帮助他们脱离心理困境,积极阳光地面对未来生活。

据介绍,该项目援助对象共有30户,主要集中在江口街道。此前,奉化心之岸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邀请了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专业人士对这些家庭开展一轮面访,发现很多困难家庭成员的焦虑、困惑与压力异常明显,特别集中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困难家庭中有单亲家庭、有隔代抚养,青少年和家长之间沟通不畅,往往会积累很多问题。”奉化心之岸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许敏斐说,他们为这些困难家庭建了一个互助微信群,通过线上互动和线下活动形式,帮助这些家庭成员走出心理阴霾。

微信群中,心理专家会定期向大家分享一些生活中的交流沟通方法,通过定期打卡形式来持续地、潜移默化地开展心理援助。群里每个月都会发布一个主题,如“夸夸我家好孩子”“我要说声谢谢你”等,鼓励家长每天在群里打卡签到,养成习惯。同时,开展多轮线下活动,既有在社区开展的集体活动,也有单独走访,通过用专业的心理咨询技术,帮助困难家庭孩子制定短期学习目标和具体执行计划。

“经过半年的跟踪访谈,我们发现很多人有了积极变化。”许敏斐告诉记者,“有一个孩子,一开始接触她时,发现因为抑郁症每天都需要吃药才能入睡,我们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并邀请孩子参与一些公益活动,通过实现自我价值,逐步改善心理健康。经过这半年时间,孩子已经摆脱药物需求,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在困难家庭心理援助过程中,许敏斐发现,相比物质帮扶,仍有部分家庭不太重视心理教育,30户受帮助人群中,最后能坚持下来参加活动的只占到一半。“社会救助是一项多维、系统的工程,只有把物质帮扶、政策支持、资源链接等外部因素与心理内生因素相结合,才能变‘输血’为‘造血’,使社会救助的效果事半功倍。”许敏斐表示,接下来,将继续依托社救项目,通过专业支持、多维救助、一户一档、一人一策的方式,持续为救助对象赋能,帮助他们重建生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