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耕地功能恢复提升整治工程效果初显 剡水田园一期区块千亩良田涌“金”浪

记者 赵雪雁 单晓峰 见习记者 徐琼 通讯员 傅由之

本报讯  稻香千亩,颗粒归仓。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萧王庙街道北部、江口街道西北部整齐连片的稻田,看到几台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饱满的稻谷被“收入囊中”,陆续装车、归仓。今年7月,剡水田园一期区块耕地功能恢复提升整治工程启动,目前已初显成效。

为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我区大力推进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作,剡水田园一期区块耕地功能恢复提升整治工程就是其中之一,涉及农田面积337.5公顷。经过几个月的整治,“巴掌田”“斗笠田”等零碎耕地变成了成方连片的“大田”,破解了耕地碎片化、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

种粮大户竺海龙在这里承包了900亩农田,他告诉记者,虽然今年夏季遭遇干旱,但依然迎来了大丰收,亩产超过预期,这归功于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单季稻收割虽然有所推迟,但平均亩产达750公斤,相较于其他地方亩均增产200公斤左右。”竺海龙说道,“农田成片后,更适合大规模机械化操作,预计6天就可以完成收割,对于我们种粮大户来说,不仅效率提高了,管理也更加方便了。”

此外,渠道开挖、路基平整等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正在加快进行。据了解,工程全面完善了灌排系统及道路设施,计划新建排灌渠道3万余米,铺设机耕路1万余米,提升灌溉保证率和耕种便利度,解决了农机下田作业“最后一里路”问题。在夯实农田设施“硬件”的同时,通过落实耕地质量提升、耕地功能恢复、耕地生态建设等措施,也提升了耕地质量“软件”,“田成方、路成框、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已近在眼前。

“接下来,我们将以连片农田为基底,打造场地整体化、产业未来化、交通联动化、景观人气化的数字农业示范区,建成未来乡村农旅融合标杆、未来农场建设典范。”区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项目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将通过交通系统梳理、水系空间贯通、田园肌理整合、人居环境整治、农业设施整合等空间整理工程,打造田园小火车环线、智农综合服务中心、蔬菜基地、循环农业园等子项目,以“农文旅”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