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文娱活动多了,有意思了” ​西圃村里来了“小裤脚”教授团队

记者 黄嘉婷 王层裕

本报讯  近日,锦屏街道西圃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围绕“艺术赋能村民 村民振兴乡村”主题,中国人民大学“小裤脚”教授团队10余人在此驻村调研。11月3日,记者走进西圃村,感受“小裤脚”教授团队的调研与西圃村碰撞出的“化学反应”。

“10多天的驻村调研,我们主要做的就是‘挖宝’。”团长段红娇介绍,团队通过进村入户走访、发起“旧物生花”行动等形式,挖掘村里沉睡的文化资源。“村里有不少‘宝藏’,比如村里有家陶瓷厂,现在家家户户还有不少以前的陶器;有座水库,是大家靠人力,一锄头一担土挖出来的。村里还有不少能人巧匠,有做二胡的、做丝网花的、剪纸的……”团队成员于嘉辰称,这次调研不仅使他们对西圃村的印象一点点丰满起来,也使村民对自己本村的文化产生了认同感。

挖到了能人、有了文化资源,下一步便是唤醒村民的文化创新意识。当天,该团队在村里发起了首场“旧物生花”行动。该行动由设计团队与村民共同利用闲置物品、材料等,将设计思维与村民技能有机融合,进行创新创造。“我们和村民一起,就地取材,挖竹子做二胡,拿出家里的针线布网制作丝网花……”段红娇称,通过赋予旧物新价值,更新村民的资源观,培育村民的创造力、审美力和乡土文化自信力,激发村民主动创建有活力、有故事、可持续的优质生活空间。

当天下午,在村民范永年的家中,记者看到,73岁的范永年正拿着毛竹、刀具,在团队成员张星亮的带领下,一同制作二胡。“我们是小师傅、老徒弟,很有意思。”范永年笑着说。下午5时左右,悠扬的乐声在庭院响起,范永年拉起了他亲手做的二胡。

有音乐,也有色彩。当天晚上,在西圃村文化礼堂,20余名老人有说有笑,五颜六色的丝网花在村民手中绽放。原来,大家在村里能人舒老师的带领下,拿出了家里的针线布钢丝,一同学习制作丝网花。“来了教授团队,文娱活动多起来了,发现身边的美,太有意思了。”村民卓奶奶称。

图为“小裤脚”教授团队和村民范永年一同制作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