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生长速度快 病害发生低 池塘平面流循环水养殖贝苗前景广阔

记者 严梓宁 通讯员 周爽男

本报讯 “跟传统养殖方式相比,总产值翻番。尽管专家说今后产值增长还有空间,但我已相当满意了。”12月7日上午,莼湖兴旺水产养殖场负责人余建明看着池里的青蛤苗高兴地说。

9月底,余建明买来20公斤稚贝苗,规格30万粒/公斤,当日放养,仅仅过去两个月,生长规格达到4000粒/公斤,产量1200公斤,达到幼贝苗出售标准,总产值7万多元。

贝苗获得高产高效的背后,得益于养殖方式的改变。今年7月,在渔技专家指导下,余建明决定在35亩养殖塘塘堤上开展池塘平面流循环水养殖青蛤苗,于是从宁海定制玻璃缸小池20口,总面积250平方米,沿养殖塘堤岸处平行放置。当各项配套设施完善后,9月底,池塘平面流循环水养殖青蛤苗正式开始。

“起初我很怀疑,这么点面积怎么能养活这么多贝苗。”余建明感慨地说,之前只在其他地方看到过先例,但自己养了20多年贝苗,从来没有试验过。直到看到成果的那一刻,余建明才真正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力量,“这些贝苗自己足够用了,多出来的贝苗可以卖给其他有需要的养殖户,又是一份收入。”余建明说。

滩涂贝类土塘养殖具有投入低、效益高、风险小、可控性强等特点,一直是我区水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滩涂贝类苗种在培育过程中,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成活率、生长周期、苗种采集等问题制约了滩涂贝类苗种的大规模生产。如今通过池塘平面流循环水养殖贝苗,不仅充分利用养殖塘堤的空间,而且循环水养殖的贝苗生长速度快,病害发生率低,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区农业技术服务总站副站长董任彭介绍,池塘平面流循环水养殖贝苗使“静水”池塘实现“流水”养贝。抽水泵抽取养殖塘中的水至平面流玻璃缸养殖池,池中的贝苗滤食流水中的有机碎屑和单细胞藻类作为饵料,当玻璃缸养殖池中的水位达到25厘米时,滤食后的清水从出水口流出,顺流而下沿着养殖塘坝流回养殖塘中,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池塘平面流循环水养殖贝苗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松岙等地养殖场也积极应用该模式,已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