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我区援沪医疗队工作纪实

记者 郑连乔 通讯员 励耀

5月22日,奉城天朗气清,我区援沪归来的10位医务人员结束隔离期。中午12时,在隔离点外,医务人员的家人们已早早等在门口,手捧鲜花,翘首以盼。奋战24天,他们圆满完成援沪任务。

回想起接到援沪任务的那天,区人民医院主管护师任冬娇依然觉得很感动。去多久?负责哪些任务?面对许多未知的情况,10名医务人员没有丝毫犹豫,迅速集结,赶赴目的地。参与此次任务的医护人员,有承担多次采样任务的“老战士”,也有具有援鄂经历的“冲锋者”。“大家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所以在理顺协调沟通机制,做好闭环管理安排、物资调配保障之后,所有医务人员迅速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任冬娇介绍,驻地与采样地有近2个小时的车程,早上6时许出发,无论是采样期间还是路途中,医务人员都不能吃饭、喝水,直至下午2时返回驻地。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衣裤总是被汗水浸湿,贴紧的口罩把呼出的热气牢牢禁锢在脸上,医务人员却没有一丝松懈,保证每个检测动作标准、专业。

区中医医院副主任护师何彩玲向记者分享收到的卡片照片,上面写有“谢谢你们帮助我们做核酸”,稚嫩的字迹下还画了身着防护服的大白卡通像。“核酸采样时,很多上海的居民一直向我们道谢,因为有这些温暖的鼓励,更充满力量。”何彩玲说,经常能碰到宁波或奉化的老乡,他们都非常喜悦,亲切地说着家乡话。采样结束时,也常能听见楼上窗户里传来此起彼伏的声音:“大白,你们辛苦了!”

回到家乡隔离的这些日子,区溪口医院跸驻分院负责人吴松杰最担心的还是即将参加学考的儿子。“这是他人生的关键阶段,家长能做的就是相信和鼓励。”吴松杰说,“希望我的选择也能给他带来勇气和力量。”

“上海曾经是我学习的地方,并且我也有非典隔离点工作经验,所以我主动请缨去援沪。”接到支援通知后,吴松杰迅速报名加入支援队伍。1999年,吴松杰曾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进修。机缘巧合下,某一天的核酸检测任务点位设置在该院附近。虽然没能再次探访,但临近时,吴松杰仍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熟悉感觉。

竺剑东是区妇幼保健院一名药剂师,他的妻子在发热门诊工作,收到通知的他第一时间给妻子发了消息。“我报名吧?”“行,你去吧!”简短的对话里,竺剑东明白了妻子对自己的支持。自己与妻子坚守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两人的时间经常对不上,有空就给对方留言,叮嘱注意防护。

返程前,经统一安排,多支援沪医疗队在工作间隙分批来到外滩打卡。“穿梭在城市的楼宇之间,我能感受到这个城市千万殷切和感激的心,我们‘奉’命守‘沪’,也在‘甬’敢前行!”任冬娇说。据了解,从4月22日逆行出征,到5月15日完成本次采样任务,我区援沪医疗队共参加任务18次,足迹遍及浦东新区、静安区、普陀区等9个区,累计采样67743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