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830029800655/2022-129031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主题分类 | 教育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发布机构 | 教育局 | 发文日期 | 2022-05-23 |
关于区政协二届一次会议第20220091号提案的答复
吕波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区教育事业的关心,现答复如下:
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师生健康向上的公民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践行能力,区教育局启动“传统文化教育工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紧紧围绕“读经诵文习艺,明理修德行善”主题,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具体措施如下:
一、文化知识教育
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工作,夯实课堂教学主阵地。
优化中华经典阅读教学。中华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要高度重视经典阅读教学工作,根据推荐书目,分学段有序推进实施课堂教学。
小学低年级推荐书目 :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千字文》。
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直至背诵,初步感知文章大意。通过阅读相关经典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居家、外出、待人接物和求学等方面知识,逐渐养成孝敬父母、友爱同学、文明守信、认真学习等良好素质。
小学高年级推荐书目:四年级《声律启蒙》,五年级《论语》(上),六年级《论语》(下)。
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对于重点的篇章和段落要逐步达到背诵和默写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大意;通过自主阅读相关的经典故事,体悟故事中蕴含的人生道理;创造性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所学内容,初步形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价值观系统。
初中阶段推荐书目 :七年级:《孟子》,八年级:《大学》《中庸》,九年级:《道德经》。
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要求全体学生能准确背诵和默写其中重点篇章和段落,增强语言感受力,打好传统文化根基。开展他律与自律教育,规范学生言行,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学习,深化理解与感悟。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嘉言懿行,着力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形成稳定、优良与健全的价值观。
开展中华诗文诵读工程。进一步加强古诗文诵读教学,引导学生增加积累,增强语感。对课标推荐与课文呈现的篇目要做到篇篇落实,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适当增加古诗文诵读的数量。对于所增加的篇目内容,各校可结合校情生情,自行确定。要定期举行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激发广大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将经典阅读和诗文诵读纳入教学管理,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安排教师实施教学,每周不低于1课时。让学生通过诵读、吟咏、体味、铭记、传播,入眼、入耳、入心,最终积淀内化成青少年学生的文化基因和道德底色。突出“形象化”,开发学习资源,使师生乐学乐行;突出“生活化”,搭建活动载体,使师生善学善行;突出“日常化”,建设长效机制,使师生常学常行。同时,成立国学教育教研小组,结合校情、乡情,立足本土开发教育资源。开展课题研究,加强教育成果的收集与提炼,运用实践、研究、总结、提升相结合的方式,循环往复,层层深入,构建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体系。
二、艺术体育教育
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积极利用和开发现有国学教育文化艺术资源,确定学校在国学教育中的艺术特色和主导方向。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中国古琴、围棋象棋、书法篆刻、武术太极、国画、戏曲、茶艺、剪纸等国粹的启蒙和入门教育,努力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体育艺术项目的普及和发展。分门别类设立各种文化艺体社团或兴趣小组,力求做到“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定期开展活动,组织师生进行排练,举办各种文化艺体展演和比赛,为学生发展搭建多元文化艺体平台。引导师生关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播放和传唱中华经典歌曲,定期举办中华经典歌咏比赛,为师生创造良好的中华传统文化视听环境。
三、思想道德教育
融入德育常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传统美德教育作为最重要的德育常规工作来抓,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注重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的思想内化,侧重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早读、主题班会、班级管理、团队活动等,采取早诵读、日力行、晚反省、放学路队集体诵读、总结分享等多种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学校德育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
主题教育强化。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做到周周小活动,月月大主题。深入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利用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活动;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为契机,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祖国”“关爱长辈”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深入开展“礼仪教育”,举行校园礼仪讲座,让微笑礼敬成为习惯;举行生日礼、拜师礼、成人礼、毕业礼等仪式,让学生升起恭敬心,以情趣高雅、谈吐儒雅、行为文雅为标准,培植彬彬有礼君子风范,着重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教育与宣传力度,让学生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会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加强对学生关于传统历法、节气、生肖等的阐释说明和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学生生活。
典型模范引领。注重挖掘学校中孝亲尊师、助人为乐、 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刻苦学习的好人好榜样,发挥榜样的道德示范效应,用先进典型感召和引领广大师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可根据实际,在教师中开展寻找“最美教师”“孝亲模范”和在学生中开展“孝亲尊师之星”“诚信之星”“美德少年”等评选系列活动。精选、传颂“校园好故事”“校园好榜样”。
四、社会实践教育
以家校联动聚合力。形成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既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利用家长学校座谈会、家校学习力行反馈、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和班级微信群等方式,引领家庭教育,共同探讨通过国学教育孩子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学习心得分享会、亲子共读经典、致学生家长一封信等方式,引领家长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关注孩子成长,一起接受传统文化对心灵的洗礼,达到家校共育的效果。
以力行实践求实效。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脚点就是力行, 认真把握精髓和实质,用行动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中。开展“日行一善”“周行一惯”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善念、拥有善心、实践善行来实现人格的优化与完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倡导布置诸如给父母端茶、给父母洗脚、帮父母做家务、陪长辈聊天等德育家庭作业。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址、名人故里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机制,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
以志愿服务促提升。 成立国学教育志愿者服务分队,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建立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服务队的作用,坚持每个季度开展一次以上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师生从我做起,从心做起,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力行和弘扬以孝道与仁爱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实现活动的制度化、常规化、持续化。
区教育局将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道德规范意识,推进形成高尚道德情操,实现青少年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和优良品格塑造,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造成全区中小学教育特色品牌。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宁波市奉化区教育局
2022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