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83002980874G/2022-129568 | 组配分类 | 文化遗产保护 | 主题分类 | 文化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发布机构 | 区文广旅体局(原旅游局) | 发文日期 | 2022-06-22 |
微改造 精提升∣微改造激发奉化非遗活力 精提升助力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一代传承人,我们肩负着重要使命。如何在新时代做好非遗的传承和守护,让其绽放出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芒是延续非遗文化生命最重要的核心,其中不少非遗场馆通过“微改造、精提升”专项工作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一、棠岙古法造纸体验中心
棠岙竹纸起源于明正德年间,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棠岙曾是商贸古道必经之地,产自这里的棠岙竹纸随着往来的客商走出这小小的山岙,有的甚至成为贡品进入皇宫。
也正是这种方式铸就了棠岙竹纸保色更持久,坚韧不易破,适合用于古籍修复。目前棠岙纸是宁波天一阁藏书馆记录与修复古籍专用纸,也提供给全国各地古籍修复机构。2015年,棠岙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宁波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棠岙纸制作技艺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延续独有的竹文化,萧王庙街道棠岙村设立了棠岙古法造纸体验中心,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基本保留了旧宅原有的样貌,对建筑进行完善的修复,对体验中心进行重新区域划分,展示了古法造纸的主要工具。在这里,除了展示古法造纸的流程外,还能让孩子们参与体验竹纸的部分制作过程。“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古法造纸技艺在时代的浪潮中得到了新发展,事关岁月与传承。
二、弥勒文化园
布袋和尚的传说在奉化民间更深入人心,据《长汀张氏宗谱》记载:1100多年前的唐朝,正月初一那天黎明,弥勒佛化作三尺童子,漂到了长汀村“洪郎潭”,被村民张重天收养为义子。17岁在岳林寺出家,法名“契此”,后称“契此大师”。因为布袋不离身,所以被称为“布袋和尚”,足迹遍布四方。从此,体现他聪慧、风趣、和善、乐观、包容精神和品德的那些故事在大街小巷、校园田间口口相传。2011年5月,布袋和尚传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奉化屈指可数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
位于奉化城西的弥勒文化园是由当地一处废弃的打石塘改造而成,园内由弥勒文化展示中心、布袋弥勒纪念馆、弥勒文化创意中心、弥勒禅养中心、弥勒洞天、天冠塔等景观组成,以“东方最美的微笑”为主题,以弥勒精神为核心,致力于传承布袋精神、弘扬弥勒文化。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园内的基础设施、景区环境得到提升。
三、奉化布龙传承基地
查阅史料《奉化志》记载,早在800多年的南宋时期条宅村已有龙舞,俗称滚龙灯、盘龙灯,初为谷龙、稻草龙,后在草龙上盖上青色或黄色的龙衣布,逐渐演变成竹篾扎龙头、龙节、龙尾,裹以色布的布龙。1955,尚田条宅布龙队受邀到中南海为中央领导和国外著名人士表演,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领导人和国际友人的赞许。1990年,奉化布龙入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省文化厅在奉化召开现场会、并到条宅村现场观摩龙舞表演,授予标于“龙乡之乡”锦旗一面。
布龙文化在尚田街道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在街道内部拥有各类布龙队近二十支,其中尚田街道条宅村舞龙队曾五上北京、六赴省外参加国家级大赛,多次摘金夺银。更是在1990年被浙江省文化厅授予“布龙之乡”称号,之后也在2006年顺利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布龙文化,在尚田街道条宅村建立了奉化布龙传承基地。通过原有资源的重新挖掘和利用,以“微改精提”为抓手,奉化布龙传承基地带着历史悠久的布龙走进大街小巷,让非遗大放异彩。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一起踏寻非遗的时代印记,体验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