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索引号 11330283734263790N/2022-130120 组配分类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发布机构 区发改局 发文日期 2022-07-01

宁波市奉化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特色区标志性成果推进情况

字体:【大】 【小】

老年“共享”食堂推进情况汇报

区民政局

一、基本情况

奉化区以打造“全域幸福颐养区”为统领,建立完善“中心食堂+老年食堂+助餐服务点+配送入户”的多层次助餐服务体系,全力解决老年人最现实、最迫切的“一餐热饭”难题,既办好民生“实”事,又解决民生“食”事。“五个一”(老人付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捐一点、菜园供一点、志愿者助一点)运营模式,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相继报道,也作为经验做法刊登在《浙江民政》《浙江信息》上。目前,已建成助餐服务点65个(中心食堂1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设食堂12家,村社老年食堂48家,邻里助餐点4个),惠及4000多位老人。

二、主要做法

(一)“三措”并举,多层次构建全域助餐网络。一是联合运营,打造中心食堂。打破原有政府全流程主导的固有模式,与第三方专业餐饮机构开展合作,打造供餐能力150人以上、面积不少于250平方米的镇(街道)级中心食堂。中心食堂既是餐食制作“原料加工厂”,又是助餐服务点配送成品餐食的“物流中心”,还可以提供私人定制、配送入户等个性化服务。二是因地制宜,开办老年食堂。针对开办意愿较强、用餐需求人数超20人、可组建不少于10人助餐服务志愿者队伍的村(社区),以新建、扩建、改造、提升等方式配置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的村(社区)级老年食堂。三是触角延伸,设立助餐点。针对用餐需求人数少于20人、建设老年食堂有困难的村(社区),依托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站、周边餐饮店等服务机构,设置临近老年人居住地的助餐点。在部分地理位置偏远、用餐需求人数较少且人员分散的村(社区),动员党员、群众,以“邻里互助”方式提供送餐入户服务。

(二)“三力”合聚,全方位保障助餐项目推进。一是政策资金持续引导添动力。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为老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运行)》,根据不同助餐模式的实际建设运营成本,制定差异化的财政资金补助方案。2020年以来,拨付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食堂建设及运营补助2700余万元。二是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凝合力。调动乡贤联谊会、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以“企业结对、志愿帮扶”的形式,重点保障独居、高龄、失智失能、残疾、生活困难等特殊居家老年人的用餐,破解助餐服务点经费难题。目前,65个助餐点均建立志愿者队伍,获得爱心捐赠资金达250万。三是智慧平台数字赋能增活力。依托区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和微信小程序“奉化区智慧助餐老人端V1.0”,由用餐对象申请端、助餐点供给端、民政部门管理端三个模块组成,实现包括菜单上新、点餐结算、配送分发、补贴监管等功能,打破系统壁垒,实现为老助餐服务从线下到线上的数字化转变。

(三)“三心”共守,多维度提升助餐服务水平。一是全要素跟进,让老年人“吃得更舒心”。各助餐点除台风、特大暴雨等特殊情况外,全年持续经营,每日至少提供中、晚两餐。建立助餐对象一人一档制度,针对有特殊需求的群体,提供碎食、流食等特需餐全区助餐点年平均运营时间超360天,用餐老年人满意率达100%。二是高标准服务,让老年人“吃得更安心”。20家标准化老年食堂按照“后厨可观、食材可溯、安全可查、送餐可及、质量可评”的建设要求,建立“生进熟出”制餐流程,采用“五常法”“色标”管理理念,叠加智能“阳光厨房”建设,物联感应、AI抓拍促内部管理,接受公众监督。三是严要求监管,让老年人“吃得更放心”。以“定期督查+随机抽查”的形式加强对助餐点的监管力度,主要围绕原材料采购、食物烹饪、送餐保鲜、厨房卫生等内容开展食品安全检查;针对菜品分量、烧制口味、配送服务等方面常态化开展回访工作。已累计开展7轮部门联合检查、14次专项检查、22次随机抽查,并委托第三方开展18轮实地检查。

三、实施成效

出台全市首个为老助餐政策文件——《关于加快推进为老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创新“老人付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捐一点、菜园供一点、志愿者助一点”(“五个一”)运营模式,成为奉化区老年助餐的亮点名片。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专报信息《奉化区聚焦“为老助餐”打造老年人“幸福餐桌”》获得宁波市委常委卞吉安部长批示肯定;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报道奉化区西坞街道蒋家池头村老年食堂(《浙江宁波75名志愿者撑起“幸福食堂”》),《人民日报》、新华社、浙江新闻等媒体也相继报道我区老年食堂优秀做法,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信息》以及《浙江民政》均刊登过。

四、下步工作计划

(一)完善“15分钟为老助餐一张图”。各镇(街道)以“有条件的建老年食堂、没条件的建邻里助餐点”为原则,按照“镇街中心食堂+村社老年食堂+邻里助餐点”的“金字塔”建设模式,逐一编制“镇街15分钟为老助餐一张图”。今年,在完成新建20家标准化老年食堂的基础上,计划新增30个邻里助餐点,主要依托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小区(自然村)老年活动室、爱心家庭等进行建设,同时引导有资质、有爱心的社会餐饮企业设置老年助餐专区(窗)。到2024年,“镇街15分钟为老助餐一张图”全面落地。

(二)试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体系。依托“甬易养”智慧养老服务系统,围绕养老志愿服务活动,建立“政府主导、通存通兑、权威统一”的时间银行运行机制。出台“时间银行”试点方案,在尚田街道、西坞街道、大堰镇先行试点,整合辖区志愿者、志愿服务资源,鼓励年纪相对较轻、有能力的老年人加入志愿团队,以现有助老服务时长兑换今后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时长、老年食堂用餐券、康复辅具使用等养老服务内容,营造“全民助老”氛围。

(三)打造“奉有颐养”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依托“甬易养”平台“为老助餐”应用场景,提升区级智慧助餐服务系统,完善食材溯源、食堂后厨、人员日常操作以及食品安全检查等数字化管理,建立起政府、助餐点、用餐方、互联网平台四方信息对接和协同的服务模式;升级微信小程序“智慧助餐老人端”,优化网上点餐、个性配餐、线上评价、厨房监管等场景。


滕头乡村振兴学院推进情况汇报

区委组织部

一、基本情况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的光荣使命。总书记有号令,浙江见行动,宁波有部署,基层抓落实。2019年7月,滕头乡村振兴学院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上级组织部门和区委区政府的指导关心下,应时而生、顺势而为,秉持“开放式办学、终身制帮学、无边界研学”特色发展路径,持续推进阵地建设、师资提升、项目帮扶等工作,成立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多方力量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把滕头、奉化、宁波乃至整个浙江共同富裕的实践成果和经验启示输送到全国,着力实现浙江经验共促共享。截至目前,已承接19个省份270余个培训班,累计线上线下6万余名学员问道取经。相关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批示肯定。2020年12月,中组部、中改办联合调研组到滕头乡村振兴学院专题调研“导师帮带”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没有围墙的开放学院”,让共同富裕经验全景呈现。共同富裕在农村生动实践,村村有经验,家家有法宝。一方面,坚持“立足一隅、服务全域”办学理念。以乡土为教材,以名师为导师,将课堂开设在田间地头,实现一线经验一线展示一线传授。目前已研发推出11个共富主题教学套餐,自编50多个共富“秘笈”、具有本地辨识度的核心教材,摄制入库10部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视频教材,有力提升培训实效。其中,与浙江师范大学合作编写的自有教材《迈向共同富裕的浙江实践》(暂定名)取材全省120个特色村,提炼出56个共富特色工作法,近期将定稿。另一方面,坚持“学中干、干中学”教学模式。在全省拓展形成由83个现场教学点组成的版图,组织学员跟着书记走、跟着书记看、跟着书记学、跟着书记干,实现“进一家门、学各地事”。近两年,仅青岛来的村书记就达6批次200余人,先后组织到全省有关先进村、特色村,持续半月沉浸式教学,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青岛日报》《山东齐鲁网》等媒体全程跟踪报道学习收获。

(二)打造“没有毕业生的终身学院”,让共同富裕成果落地见效。围绕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主线,既抓短期实体培训,又抓长期实效落地,实现终身制帮学。一是推行全周期教学,提升“造血续航”能力。围绕文化铸魂、理论传导、经验传播、作风帮带、产业帮扶,打造全闭环式的“五单一考”培训模式。特别是聚焦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需求,重点抓实跟踪回访机制,推进帮扶50余个项目落地见效。如组织专家教授赴延边州安图县红旗村,指导红旗村公司化运作旅游产业,助其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40万元。二是搭建共富共建平台,助力产业共兴。发挥学院牵线搭桥平台作用,推动浙江特色村与学员所在村建立友好共建关系,促进产业共兴。如学院促成宁海葛家村和青岛融河村签订共建协议,在融河村建立桂花树栽植基地,实现年产值80万元。

(三)打造“没有地域边界的多维学院”,让共同富裕之花墙内墙外齐开放。突破地域边界限制,积极构建共富教学联盟,实现资源共用、产业共兴、服务共享、经验共鉴。一是“全域汇智”突出共富制高点。学院不但“引进来”把本地培训办好办扎实,还“走出去”精准送教上门。依托高端智库平台,吸引共富领域专家学者,打造共同富裕论坛常驻地。2021年成功承接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雪窦山全球智库论坛”,滕头样板、奉化模式、宁波实践、浙江经验得到专家学者肯定。二是“扩院提能”做实共富支撑点。学院持续建强建优培训主阵地,不断拓展教学版图,先后在河北、吉林、新疆、重庆等地设立多家分院,推动浙江共同富裕先进经验惠及全国。同时,积极对接浙江文成、安徽蚌埠、湖北襄阳等地筹建分院,加强联动协作,强化优势互补,同向推进乡村振兴事业。三是数字赋能抓好共富发力点。聚焦数字化建院新场景,及时应对疫情防控新形势下的培训需求,建成数字视频教学系统、共富直播课堂,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提升培训实效。其中,由奉化首家白金级民宿张家大院创始人、浙江青年创业导师张丽娜讲授的《小民宿 大产业 宁波民宿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和知名媒体工作者、学院导师张志杰讲授的《对话村书记:实例解读奉化的乡村振兴探索》反响热烈,多地学员表示直播课程可操作性强,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平台点赞逾2万次。2021年以来学院为新疆库车、四川甘洛等地开展视频连线授课6次,培训当地基层骨干13000余名。学院还在甬派、奉化优选等线上平台开设共富展厅,“云展”学员所在地、特别是宁波对口支援地的农特优产品,促进线上展销,推动共同富裕。

三、实施成效

两年多来,我们把浙江共富模式传播到全国各地,实现浙江经验共促共享,“一院多点”“一校多效”办学质效迅猛提升。相关做法多次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2019年12月,时任省委书记车俊在《浙江信息(专报)》《滕头乡村振兴学院立体办学服务全域为乡村发展贡献滕头智慧》批示;2019年下半年,时任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在《浙江信息(专报)》及《宁波信息(领导专报)》等载体刊发的《滕头乡村振兴学院立体办学服务全域为乡村发展贡献滕头智慧》连续三次作出批示;2019年12月,省委常委、秘书长陈金彪在《浙江信息(专报)》《滕头乡村振兴学院立体办学服务全域为乡村发展贡献滕头智慧》作出批示;2019年12月,时任副省长彭佳学在《浙江信息(专报)》《滕头乡村振兴学院立体办学服务全域为乡村发展贡献滕头智慧》作出批示),五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单条2分49秒报道,《新华社-高管信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浙江日报》等媒体多次聚焦报道。2022年5月,学院入选宁波共同富裕先行市标志性成果,由宁波市委组织部郑敏强部长领衔学院进一步建优建强。

四、下步工作计划

下步,学院将进一步紧扣“共同富裕”主题主线,实施共富提升行动。在增创培训质效方面,主动对接承办省内外共富班次教学,充实完善共富教学套餐课程,出版自编核心教材,完成区域经验视频教材摄制;在增创经验辐射方面,拓展“一院多点”办学模式,推动四川凉山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分院挂牌运行;在增创发展优势方面,积极谋划共富研究院建设,筹建“锋领”共富基金,全域帮扶村级产业项目发展;在增创数字改革方面,建成以共富e路点、共富e路帮、共富e路研、共富e路学、共富驾驶舱五大场景为基础的数字化平台,为提升办学质效、强化经验输出、助力共富发展方面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