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索引号 11330283002979996P/2022-131053 组配分类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发布机构 区政府办公室 发文日期 2022-07-07

“诸葛会”蹚出“来料加工+非遗”新路子

字体:【大】 【小】

“我们有哪些非遗可以融进来料加工?这是首先要梳理清楚的问题。”7月7日,奉化区非遗传承人、西坞企业家代表、街道干部以及部分村干部齐聚一堂,一场别开生面的来料加工“诸葛会”在西坞街道办事处举行。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现在已经迅速推开,这得益于村里良好的基础条件。西坞街道雷山既有大量擅长缝纫的劳动力,也种植了可以用于染色的植物。”前不久,经奉化区妇联牵线搭桥,区第七代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张剑峰将非遗蓝印花布引入了雷山村。该村作为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悠久,古韵绵长,传统蓝印花布与“古韵雷山”相得益彰。如今,在雷山村水塔地两间民房改建的“喜曼蓝富”工作室内,10多位村民围坐在长案边,穿针引线,精心缝制,一条蓝印花布制作“流水线”日趋成熟。

蓝印花布如何更好发挥价值?问题一经抛出,现场便掀起了讨论高潮。张剑峰说:“蓝印花布上的蓝色是因为采用了植物染料一靛青,由板蓝根的叶子提取。因此还可以通过‘叶子经济’做大做强,种植板蓝根叶子,带动老百姓就业。此外,村里还有很多阿姨擅长‘金银彩绣’,如果将这种绣法融入到蓝印花布里,将全面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雷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四海以产品作比较说明,对来料加工的“升级”深表赞同。“我们村里引入蓝印花布,从原先简单的加工商品到现在文化产品的发展,大大削弱了劳动的可替代性。”陈四海说,乡村资源往往是潜在的、隐性的,希望有更多的非遗项目加入来料加工,让乡村的文化底蕴、传统技艺等得以彰显,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支撑。

现场,陶器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邬彬旭针对陶艺与来料加工的结合提出想法。他认为,陶艺文化兼具体验性和展览性,与文化旅游的理念不谋而合,也是优势所在。随后,尚桥头村党支部书记李再明、企业代表宁波市春辰未来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琳等参会人员也结合自身各抒己见。座谈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梳理来料加工发展思路,针对如何复刻推广“非遗+来料加工”的成功经验到其他村,扩大来料加工货源等发展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谋“金点子”。

“蓝印花布的成功经验可复制,也适合推广。街道持续通过摸需求、建平台、促转型,将‘来料加工’和非遗相结合,逐步让低端手工赋能增值。”西坞街道党工委书记徐军说,下步街道将在平台搭建、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形成多方合力,力促“非遗+来料加工”这种跨界融合的新模式,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掌上奉化客户端记者 郑连乔 通讯员 陈银儿

编辑 梁科

二审 李露

终审 陈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