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5岁少年自学棕编技艺火遍全国
记者 沈晓萍 王林威
本报讯 近日,奉化“宝藏少年”杨峥的故事引发广泛关注,被新华社、央视新闻、浙江新闻等多家媒体转载。一时间,杨峥和他的棕编作品成了“网红”。
刚刚初三毕业的杨峥,今年暑假凭借着一双巧手,成了县江边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一到傍晚时分,他的小摊位旁围满了老老少少。一片片普通的棕榈叶子,经过这名15岁少年的双手,幻变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虫鱼鸟兽工艺品。
与杨峥交谈间,他正在编一条祥龙,只见他两手抓住一片棕叶,灵活地来回穿梭,不一会儿,祥龙的爪子已经编好。“先用铁丝做好动物骨架,只要拿起棕叶,那些动物的形象就会从我脑海里跳出来。”杨峥说,棕编是个细致活,一件作品制作下来可能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但他从不觉得枯燥乏味,因为每次编制棕榈叶工艺品的过程就像是把构思变成实物,完成后都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在杨峥家中的一面墙柜上,摆满了手工艺品,有牛皮纸折出来的、有棕榈叶编织出来的,每件作品都十分精致。“虽然是男孩子,但他很喜欢做手工活。”杨峥的父亲杨伟明说,很小的时候,杨峥就喜欢折纸,折出来的动物也惟妙惟肖。而与棕编的“初识”,是6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峥看到路边有人正在做棕编工艺品,当时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好奇地蹲在手艺人身边一直看,询问手艺人能否收他为徒。
从那以后,杨峥就迷恋上了这门手艺,找不到线下学习的地方,他就在网上找视频、搜教程,并打印成图片,一点点琢磨。“网上的教程比较简单,但至少可以学些基础的编织手艺。”杨峥说,开始的时候,拿着棕叶就是半天,编坏了不少棕叶。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后,杨峥总算摸索出了门道。
“制作棕编作品的方法其实不算多,但真正要做得好、做得像就比较难。”杨峥说,每件作品都该有自己的灵魂,只有仔细地去琢磨那些动物,才能让自己编织出来的作品更逼真。熟能生巧,如今,不少棕编作品,杨峥闭着眼睛就能完成,而且做出来的小动物活灵活现。
谈起假期的摆摊经验,杨峥坦言道,最初是父母让他去尝试的。没想到一出摊,他的作品受到了不少路人的欣赏和喜欢,短短一个暑假,他不仅靠自己手艺挣了些钱,还收了好几名徒弟。
这些意外的小收获让这名15岁少年第一次意识到,兴趣爱好也可以成为他今后人生的一个方向。“棕编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传统手艺,我想努力成为一名传承人。”杨峥坚定地说,希望未来自己能在棕编的世界里不断学习研究新技艺。“我还年轻,但也正因为年轻,才更需要学习。”杨峥腼腆地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