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坞:西坞街道妇联铺就来料加工“快车道”,助力共同富裕加速跑

西坞街道23个行政村设有35个来料加工工坊,实现了来料加工点全覆盖,建立了8家来料加工超市,累计实现村民增收达1300多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79.5万元。

西坞街道农村地区部分村民因病困守、老龄留守、缺技蹲守等无法通过常规途径外出就业,造成收入受限,成为共同富裕的“拦路虎”。街道妇联围绕“党政所需,妇女所急,妇联所能”,把发展来料加工作为首要工作来抓,积极组建经纪人队伍,上线数字平台,在共同富裕新赛道中,助力跑出共富加速度。

完善队伍,联建暖心“专车”。要开展来料加工,建立经纪人队伍是基础。经纪人担负着拓展业务、建立队伍、组织生产的重任,尤其是女经纪人,善于倾听和沟通。于是,西坞街道妇联主席邬路维首先从农村妇女干部中挑选,把素质好、组织能力强、刻苦耐劳的优秀妇女同志纳入经纪人队伍。目前,全街道有经纪人35人,其中女经纪人32人,女干部占5人。街道妇联为提升女经纪人服务水平,开展业务对接、技术培训等课程。为促进来料加工业务发展,街道妇联奔走多地对接企业,为加工点配置“幸福专车”,提高产品配送效率。目前,全街道近800人参与来料加工,其中妇女600余人。

融合“非遗”,激活特色“动车”。区妇联为助力奉化共同富裕特色区建设,在西坞街道金溪五村片区积极开展巾帼共富示范带创建。今年4月,区妇联引荐非遗项目蓝印花布在西坞街道雷山村落户,街道妇联积极争取党工委重视、村级组织支持,落实“喜曼蓝富”工作室,并协调解决工作室规模扩大、设施添置等具体问题。在1.0版来料加工基础上,拓展内容、深化内涵,区、街道两级妇联积极探索“来料加工升级版”。目前,“喜曼蓝富”工作室已经成为共富工坊、研学示范点、网红打卡地,4个月时间吸引游客3000多人,带动10多名妇女灵活就业,有效促进了农村妇女就业增收和精神富裕。在“喜曼蓝富”示范引领下,根雕等一批“非遗+来料加工”已经成为西坞街道一个璀璨亮点。

全面开花,搭乘数智“快车”。从山下地村到庙后周村,从白杜村到雷山村,来料加工这种共富模式已在街道23个村全面复制。随着来料加工点的增加、从业人员队伍的壮大、参与来料加工企业范围的扩大,怎样提高来料加工效率、实现来料加工服务中心与企业、经纪人的线上精准对接,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街道妇联积极建议,在来料加工领域引入数字化改革,建立微信群、开发坞里就业APP,推动数字化赋能。经过与技术公司反复对接交流,坞里就业APP于今年5月上线,兼具业务对接、线上培训等多种功能,推动来料加工全面开花,帮助留守妇女迅速脱贫,乘上共富的快车道,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健康美丽新城区贡献巾帼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