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绘新篇 西坞街道助老人乐享夕阳红
记者 郑连乔 王层裕 通讯员 陈银儿
“这个长度合适吧?”“感觉清爽些了吧?”志愿者一边熟练地为老人围上围布,一边询问老人对头发长度的需求。日前,在西坞街道西坞村文化礼堂,“水乡”志愿者正为村里老人提供洗脚洗头、理发剪指甲、戏曲表演等服务。
疫情发生以来,西坞街道进一步强化精细管理、人文关怀,为老人提供便利、及时、精准、多样化的养老服务,破解老人生活困境,交出了检验为老服务能力的高分答卷。
心系桑榆晚 助老暖人心
“这是我们水乡志愿队服务活动的第三站,次次‘火爆’。”志愿队队长邬志杰告诉记者,西坞水乡志愿队成立的初衷是希望给街道村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及西坞街道的文明程度。自去年6月成立以来,志愿队积极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助老服务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1月10日上午9时,志愿者舒素贞等人带上米面等生活必需品来到村民邬亚娜家中,一边唠着家常,一边晒上被子,开始打扫卫生。“素贞是结对帮助我的,需要的时候,一个电话就来了。”72岁的邬亚娜行动不便,在她看来,志愿者就像自己孩子一样,贴心又暖心。
在西坞街道,志愿服务工作有较长的发展历程,有一定基础优势,逐渐成为为老服务中的关键力量。多年来,街道先后组建了蒋家池头和美巾帼志愿服务队、庙后周红十字博爱志愿服务队等多个先进志愿者组织,广泛开展“点亮红星”“青鸟探巢”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多名优秀志愿者。
情暖夕阳红 享幸福“食”光
金溪河畔,树木葱茏,山水掩映间,蒋家池头村“孝膳堂”老年食堂袅袅炊烟渐起。为方便留守老人吃上热饭菜,2017年7月,蒋家池头村率先开办老年食堂“孝膳堂”。
每人每天只要8元就能吃到两顿几乎不重样的三菜一汤,每天还有志愿者为周边村失能老人和其他有需要的老人等提供配送餐服务。食堂采取“政府补一点、村里贴一点、乡贤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模式确保可持续运营,尽全力让老人放心吃,把好事办好办长久。日常运营由村内75名志愿者轮流完成,每月村里红榜公示志愿者名单,并把志愿者服务天数作为积分储存,每年表彰表现突出的志愿者。一块占地2亩的初心菜园一年四季向老年食堂供应时令蔬菜,由老年志愿者和党员志愿者一起负责菜园的日常劳动。此后,庙后周、余家坝等村老年食堂纷纷“破土而出”。至目前,已组建并稳态运行5家村级老年食堂、1家中心老年食堂,为300余位老人提供就、配餐服务,获得一致好评。
有为生余热 绘就银发美
在西坞街道雷山村“喜曼蓝富”工作室,10多名雷山村老人正紧张忙碌着:有的在刺绣,有的在缝制香囊边口、工艺包装袋。工作室负责人张剑峰穿梭其间,仔细检查各个步骤。
今年4月,在了解到雷山村可种植用于印染的蓝草,且雷山村早年有大量从事刺绣行业的村民后,西坞街道相关负责人多方对接,经区妇联牵线搭桥,把非遗蓝印花布引入雷山村,传承宣传推广蓝印花布非遗技艺,研发设计制作和销售其衍生品,并同步开展蓝印花布手作培训、文化体验等活动,打造出一个集非遗传承、技能培训、来料加工、研学体验为一体的“喜曼蓝富”共富工坊。
“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以前的手艺还在。”村民赵玉红告诉记者,雷山村有许多早年从事过刺绣工作的老人。如今,在工坊里,大家又找到了新价值,看着一件件作品出炉,除了有十足的成就感,还可以增加收入,补贴家用。
此外,西坞街道还积极引导老人参与志愿服务、环境卫生整治、垃圾分类等公益活动,进一步提升老人活动参与度,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做强群众文化品牌,腰鼓队、扇子舞队、快板队、舞龙队等多支文艺队伍常态化进村“上台”,经常开展“文化走亲”“种文化”等活动,老人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舞台,“银发”也在悄悄绽放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