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菌菇“撑开”共富伞 智慧方舱拓宽山区村集体经济增收新路径
记者 赵雪雁 单晓峰 见习记者 徐琼 通讯员 赵伊丽
本报讯 近日,在大堰镇柏坑水库管理所附近,新建的20座白色方形“集装箱”整齐排列,在周边古朴的村庄环境下显得格外醒目。据了解,这是大堰镇引进的菌菇智慧方舱,用以培养经济效益较高的红托竹荪。
打开方舱的大门,白色的蒸汽四散而出,两排架子上整整齐齐排列着栽培框,框里的黑炭土下埋藏着仍在“沉睡”的菌包。“别看方舱个头不大,能放入384个栽培框,3000个菌包。”工作人员鲍海军介绍道。立体化、高密度种植让方舱每一寸空间都得到了充分利用,科技的助力让种植效益大大增加。
鲍海军正在调节方舱内的环境,舱壁上的液晶屏显示着:温度25℃、湿度95%、二氧化碳浓度3000-4000ppm……“通过对光照、温度、湿度、通风的精准控制,可以让方舱始终保持最适宜红托竹荪生长的环境。”鲍海军告诉记者,在方舱里,原本娇气的红托竹荪一年可种植两季,采收四批,单个方舱年产量可达1000公斤。
据了解,该菌菇智慧方舱项目由大堰镇辖区内23个村联合成立的“强村公司”宁波市云上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目前,柏坑水库管理所片区已经落地20个,另外30个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投入使用后,将由浙江顺源智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运营。
“我们通过租赁和购买两种方式引入方舱,每个方舱一年可创收1.5万元至2万余元,平均可为23个行政村增加5.5万元以上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大堰镇党委副书记方少雄表示,菌菇方舱充分挖掘农村“边角料”闲置地块,还能有效带动当地就业,提高村民收入。“除了首批引进的方舱,我们还计划在万竹、董李片区持续引进该项目,计划到2023年累计建设100个智慧方舱并投入使用,实现项目规模化、扩大化,让智慧方舱成为山区乡村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新路径。”方少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