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智借脑 硕果盈枝 我区汇聚“博士后力量”赋能高质量发展
记者 郑连乔 通讯员 刘权
聚焦企业界技术难点,打通产学研合作堵点。近年来,我区借势借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人才“双向奔赴”,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越来越多的研发难题得以解决,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日益成为奉化招才引智的“强磁场”和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破解难点痛点
在企业科研中“挑大梁”
王春鸽是星宇电子(宁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后引进的首位入站博士。自2019年6月进站后,王春鸽与星宇电子合作开展的研究课题《射流式真空发生器全流程CAD/CAE系统开发及优化设计》,成为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抓手。
“以往,产品在研发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星宇电子总裁曹建波告诉记者,在站期间,王春鸽博士为企业解决了集成式真空发生器比例阀控制和真空度不足等难题,并优化了产品的设计结构。现在产品的研发周期大幅度缩短,减少研发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
短短两年间,王春鸽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完成科研课题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9篇,并顺利出站。目前,他的发明技术正在真空发生器中广泛应用,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引擎。
尝到理论基础“甜头”后的星宇电子,加快了引进博士的步伐。目前,又引进了流体传动专业博士李隆,正在开展高压电控比例阀的控制策略与验证相关课题研究,着力解决气动流体控制产业同质化严重、产品杂乱等难题。
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破解难点痛点,博士后们正在企业科研工作中“挑大梁”。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侯晨煜博士基于数据压缩与隐私保护的驾驶风格识别技术研究、宁波霍科电器有限公司敖冬威博士的小容量咖啡机用半导体制冷器件及性能研究、宁波索诺工业自控设备有限公司沈非凡博士的面向典型石化设备的小数据建模和实时监测方法研究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宁波绿之健药业有限公司芦晨阳博士的“海洋降尿酸肽的构效关系·定向制备和机制解析”项目获得省博士后科研项目特别资助。宁波今日食品有限公司陈玉峰博士的7,8-二羟基黄酮/鱼油皮克林乳液协同激活BDNF/TrkB信号通路改善记忆分子机制研究、浙江双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吴莹博士的丝绸疵点智能检测与识别算法研究获得省一等资助。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李英龙博士的面向海上渔船的实时数据智能计算和服务技术研究、宁波精益飞达轴业有限公司洪岑岑博士的高速电主轴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策略研究获得省二等资助。
扎根热土兴业
在创新引领中“走前头”
博士后是一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人才群体,是全社会最具创新能力、创业潜力和发展动力的群体之一。近年来,我区良好的人才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博士后驻足、扎根,兴业乐居。
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王宁生一毕业就加入了宁波瑞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博士后工作,谈到最初的选择,他告诉记者,自己考虑的就是学有所用、创造价值,将更多专利、论文转化为现实产品。如今,王宁生已经出站,并继续留在瑞凌从事研发工作,于今年入选宁波甬江育才工程领军拔尖人才第三层次。同样,来自浙江大学的博士章凌于去年加入宁波锋成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做全职博士后,今年他也成功入选宁波甬江育才工程领军拔尖人才第三层次。为何选择奉化?对章凌而言,一是锋成这个平台很适合自己发展,二是奉化优惠的博士后政策非常有吸引力。
“自从设立了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公司在行业内的名誉和地位显著提升。”宁波韦尔德斯凯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公司依托工作站,先后招收3名博士后,与天津大学、贵州大学深度合作,提升公司竞争力,先后被评为宁波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一个个事例不断证明,博士后的引入正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区博士后累计研发投入突破亿元,带动经济产出近8亿元,直接放大经济效应8倍。“博士后制度的实施,为我区打造了一个独特的人才‘储备库’、一座人才‘蓄水池’。”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共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5个,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58人,覆盖了汽车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疗、智能家电、关键基础件等10多个重点学科、重点产业。在奉的博士后绝大多数成为了企业的科研骨干、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引才聚才用才
在城市发展中“赴新程”
2001年,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宁波第一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率先与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联合培养博士后。今年,宁波鲍斯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升级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是我区时隔22年再次获批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区以来,我区加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力度,截至目前,全区共有2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3家。
在博士后制度推出伊始,不少企业踟蹰不前,观望为主。如何让博士后这些曾埋首书斋和实验室的“书生”成为斗志昂扬的奋斗者?我区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博士后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将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作用充分结合,开创了博士后工作的“奉化模式”。
针对企业引才主动性不足、培养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我区不断深化博士后人才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围绕人才引进、培养成长、创新创业等方面制定一揽子政策,在政策享受、项目评审、职称评聘等方面充分松绑赋权,激发用人单位引才用才积极性。为调动企业申报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优秀博士人才来我区各设站企业开展研发工作,2021年,我区在宁波率先制定博士后资助政策2.0版,对年度内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国家级100万元、省级50万元资助,工作站全职博士后60万元/人,工作站在职博士后和流动站博士后30万元/人。工作站每招收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并按规定出站的,一次性给予建站单位5万元培养经费。对出站后留奉工作的博士后最高给予60万元补助,在项目申报、资金资助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开通博士后高级职称评审“直通车”,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博士后可直接申报正高或确认副高职称,出站留奉就业的博士后可直列领军拔尖人才培养工程。
对于博士后管理工作中的堵点问题,我区借助数字化改革东风,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以业务信息化、绩效数字化、管理智能化为方向,在市内试点上线博士后数字化绩效管理系统,实现博士后补贴和成效智能申报、快速统计、一键核算。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以及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等绩效数字化评估,实现对博士后工作的“智能化”评判,大大提升了博士后管理服务效率。
此外,我区还聚焦博士后等高端人才成长发展中的“关键小事”,从购房安家、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留才痛点入手,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补贴力度,积极打造“人才无忧”的良好环境,对博士后给予极具竞争力的生活补贴和工作补助。同时,建立博士联谊会,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团建拓展等活动,组建探讨研究“大家庭”,拓展交流交际“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