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建设初具规模 形象稳步提升 效应不断放大 新一轮雪窦山名山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记者 马乐乐

2023雪窦山弥勒文化节开幕式将于11月20日在溪口弥勒圣坛举行。弥勒圣坛的设计构思蕴含了历史、艺术、宗教等方面文化内涵,建筑融中华传统和现代技术于一体,每个建筑体都有其特别的意义。在今年雪窦山弥勒文化节开幕期间,弥勒圣坛将全面启用并对市民开放。据悉,弥勒圣坛是新一轮雪窦山名山建设项目——弥勒文化园的地标性建筑,它的建成使用标志着新一轮雪窦山名山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新一轮雪窦山名山建设自2013年破题以来,经过十年努力,名山建设初具规模,名山形象稳步提升,名山效应不断放大。奉化结合雪窦山佛教历史渊源、现实条件和未来发展方向,确定新一轮雪窦山名山建设的总体目标为:紧紧围绕弥勒信仰与弥勒文化这一核心,将雪窦山建设成为弥勒信仰弘法中心、弥勒信仰朝觐中心、弥勒文化研究中心,确立雪窦山的弥勒根本道场地位,持续提升雪窦山中国佛教五大名山的影响力。

高屋建瓴

名山建设快步推进

空间布局日趋完整

“我们以建设‘弥勒文化园’项目为新一轮雪窦山名山建设的主要内容,在雪窦山范围内,形成‘一核一带两组团’的空间布局。”宁波溪口雪窦山名山建设管委会名山建设局负责人说。“一核”为中雪窦核,即以雪窦寺和弥勒大佛为中心形成弥勒弘法、朝觐中心;“一带”为朝觐带,即联结各组团及寺庵的朝觐古道体系;“两组团”中的“上雪窦组团”即高端禅修中心,主要有永平寺和东岙佛教主题街区,“下雪窦组团”即大慈弥勒普渡中心,主要为浙江佛学院区块和资福律寺。

2015年,我区全面启动“一核一带两组团”的核心项目建设。首个项目浙江佛学院于2015年5月开工建设,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一核一带两组团”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此期间,寺庵群落的选址建设、朝觐带的改造以及雪窦山大佛景区提升工作也相继展开。2016年至2022年,下雪窦组团的地标性建筑——弥勒圣坛建造完成,这是弥勒文化园规划从“理念”向“实体”转换的重要一环,也基本构筑起新一轮雪窦山名山建设的空间形态。至此,新一轮雪窦山名山建设基本完成既定目标。

深耕细作

以节为引联动发展

和善和融日趋笃厚

从2008年奉化举办首届雪窦山弥勒文化节以来,十多年间,以节为引,相约名山,雪窦山弥勒文化节的影响力超越学术和宗教范畴,已经成为奉城市民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2015年,我区被命名为“中国弥勒文化之乡”,雪窦山同年被授牌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011年,“布袋和尚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2017年宁波雪窦山弥勒文化研究院成立后,相继编印出版《弥勒文化与人间佛教》《弥勒文化的社会价值》等多个文集,先后组织了四届中国弥勒文化暨太虚大师思想学术研讨会、四届雪窦山全球智库论坛、两届弥勒文化高峰论坛“五人论道”学术活动,弥勒文化研究基地等五个基地相继落户,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弥勒根本道场形象广告登上央视一套,成功发布首个城市超级IP“神奇布袋小子”,两部弥勒题材动画片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

“节庆活动贵在坚持和创新,我们要持续打响中国佛教五大名山这个品牌,持续深化‘东方的微笑’文化符号,从一座山到一座城,塑造‘微笑奉化’城市形象。”雪窦山弥勒文化节执委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四海妙音

弥勒文化频繁“出海”

全球传播日趋成熟

作为宁波地域文化的代表,近年来,我区立足弥勒文化的独特内涵,深化弥勒文化的国际化交流,频繁“出海”,弥勒文化逐渐成为全球共享的精神资源,传扬四海。

10多年来,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的雪窦山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5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在历届雪窦山弥勒文化节举办期间,亚太中文电视台、法国青年网、欧洲华文电视台等几十家境外华文媒体掀起宣传报道热潮;在欧洲、美洲、亚洲等地万余家中餐馆,不少人对滚动播出的弥勒文化宣传片津津乐道;今年11月13日上午(纽约当地时间11月12日晚),“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宁波奉化雪窦山”15秒短片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弥勒文化架构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新桥梁。

此外,在“弥勒文化南极慈行”中,一尊弥勒瓷佛像和部分佛教题材作品被送往南极大陆,开创了中国佛教文化登陆南极的先例;柬埔寨国王曾参访雪窦寺,并互赠佛像,深化了中柬友谊,雪窦山弥勒文化节——中华弥勒东南亚之行系列活动也曾在柬埔寨举行;2019雪窦山海外弥勒文化节于意大利普拉托市举办;2022年第十五届雪窦山弥勒文化节期间,奉化发起“东方的微笑·我和弥勒文化”华人华侨、港澳台胞视频征集活动,众多华人华侨、港澳台胞以自己的视角讲述弥勒文化承载的家国情怀,展现弥勒文化在海外的传承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