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掉20吨 小小黑水虻让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记者 袁伟鑫 虞金辉 通讯员 郑行娜
本报讯 通过养殖黑水虻,能够实现厨余垃圾的100%消纳,同时还能产出高价值的黑水虻虫干和虫砂。日前,记者走进宁波良源恒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看见工人们正在培养舱里投放黑水虻幼虫的食物——厨余垃圾。而这些数以亿计的黑水虻幼虫,每天能够“吃”掉近20吨厨余垃圾,是无害化处理和利用厨余垃圾的最新应用。
“大约五六天,这些昆虫就可以从1毫米左右的虫卵,吃成2厘米左右的成虫,体积增大到原先的4000倍,而吃掉的厨余垃圾更是自身体重的1万倍。”企业负责人毛孟其拿着烘干后的黑水虻虫干向记者介绍道。虽然宁波良源恒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去年刚成立的新企业,但是早在2020年,他们已经开始尝试大棚养殖黑水虻来实现厨余垃圾消纳和生产昆虫蛋白的双重效益。当时,毛孟其为其他企业生产厨余垃圾处理设备时发现,有人通过养殖黑水虻处理厨余垃圾,在垃圾分类的大环境下,市场前景广阔。于是,他和刚从美国回来的葛锦源多次去各地考察,并开始大棚养殖黑水虻。经过2年的探索,企业通过引进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团队,进一步完善养殖技术,实现了工厂化、自动化养殖黑水虻和生产黑水虻虫干的整个过程。
记者发现,宁波良源恒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内设置了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厨余垃圾和酒糟、药渣等固废垃圾经过搅拌粉碎后,从投料口里投入,工人只需要将虫儿的“食料”在培养舱内铺平,再铺上一大把黑水虻幼虫,工业机器人便会把培养舱送到温室。温室里摆放着一摞摞大型的培养舱,培养舱里便是正在大快朵颐的黑水虻幼虫,由于温室里设置了空调、新风、除湿机等设备,记者在现场基本闻不到厨余垃圾的气味。待五六天后黑水虻幼虫长成2厘米长的成虫,工业机器人又将其送到传送带,经过分离后,成虫便直接进入膨化器进行烘干,制成虫干,虫的粪便和极少量食料残渣则成为虫砂。记者了解到,黑水虻虫干价值比较高,虫干提炼后,能够产生毛油和粗昆虫蛋白,大概10吨虫干能够制成约9吨粗昆虫蛋白和1吨毛油,毛油主要用于化妆品企业进一步提炼精油,市场价在300万元/吨,而粗昆虫蛋白价格也在18000元/吨左右。
“我们设计的日消耗厨余垃圾量是80吨,目前可以达到每日20吨,大概能出5吨的鲜虫,产量比较可观。”毛孟其表示,他们企业目前消纳了萧王庙等周边地区的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对于宁波良源恒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来说,工业化生产黑水虻虫干只是其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企业还将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在各地支撑和培育一批养殖黑水虻的企业,形成一定规模产量的黑水虻虫干,实现进一步的精加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最近,我们正在扩大工业化养殖规模,同时也将根据我区农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利用笋壳、砻糠等农业固废和厨余垃圾有机结合,实现更多垃圾‘变废为宝’。”毛孟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