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弱老携手奔共富 “提低”“享老”促双赢

记者 康诗文

近日,记者来到大堰镇徐马站村徐云枫家,院门上挂着“云问诊”“代配药”两块白底蓝字的牌子。院内,徐云枫正在帮72岁的独居老人徐玉仙线上问诊配药。“所需药品当天从市区寄出,第二天快递就可以送到大堰镇。”徐玉仙告诉记者,镇上设立的“志愿服务中转岗”的志愿者随后会将药品通过“春天公交”送到村里,再由志愿者交到老人手中。

这是低收入人群助力山区高龄独居老人“家门口享老”项目的一个缩影。今年4月,区民政局以大堰镇为试点,创新实施“弱老携手奔共富”项目,积极探索山区低收入人群服务高龄独居老人新模式,推动“提低”“享老”互促双赢。项目委托区锋之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实施。起初,锋之社社工在走访大堰镇高龄独居老人时,发现山区老人存在行动不便、就医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等问题,因此设立僻远村落“云问诊”志愿服务岗,让山区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线上问诊并拿到医院配送的药物。

医疗服务跟上了,其他服务需求也接踵而至。在东柘山村,志愿者董修根和胡新彩带着清扫工具,来到长期卧病在床的78岁老人竺亦用家中,为他打扫卫生、整理家务。在村子的另一边,志愿者徐利康走进98岁老人李娟钱家中为其理发……像徐云枫、董修根、胡新彩、徐利康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都是能干又热心肠的人,而他们本身也是弱势群体。“弱老携手奔共富”项目的服务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山区高龄独居老人,一类便是低收入人群。如何把山区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群发展为志愿者,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是该项目的一个重点内容。

今年5月以来,针对有劳动能力但无法外出就业的低收入家庭成员,锋之社逐户摸排有意愿对象,并培育发展其为本地为老服务志愿者,同时,以“五社联动”为抓手,发挥大堰镇社会工作站枢纽作用,整合链接社会资源,在徐马站、李家等6个村组建6支“低收入人员+专业社工+医务工作者+村级志愿者+联村干部”的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每组10人,为山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助医配药等多样化居家养老服务。其中,20名低收入人群志愿者结对100名高龄独居老人,由社工负责管理,属地志愿者每日探视,村干部负责应急联络,医疗志愿者负责健康指导。

区锋之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沈斌华表示,项目实施后,锋之社对低收入志愿者开展专业培训和“一对一”帮带指导,切实提高其生活照料、助医救护等为老服务技能。这些志愿者与医疗、文化等专业志愿者一起,以每日探视、传统节假日联谊、便民服务岗、结对帮扶等活动为载体,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多样化志愿服务,真正实现老人“家门口”幸福养老。

截至目前,锋之社已组织生活器具维修、理发、“云问诊”联络等各类技能培训10场,覆盖低收入人员200人次;共设立代配药、药品中转等4个特色服务岗位,20名低收入志愿者累计获得助老补贴4万元。志愿者开展每日探视7000余次、生活器具维修12次、各类医疗服务73次、集中义诊10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