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行舟两岸欢歌起——从五届桃花马看奉化农村之变

记者 郑连乔

初春时节的奉城乡村,春和景明,生机盎然,大地姹紫嫣红,一幅灿烂的画卷徐徐展开。在青山相陪、清溪作伴下,采撷人间一抹红,共赴桃花一年约。

马拉松比赛是一扇展示地方发展变化的窗口,更是一面折射城市美誉度、知名度和软实力的镜子。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赛事,马拉松需满足一定公里数,其线路因此尤其吸睛。从城市到乡村,这条线路贯穿了标志性建筑和特色路段。奉化海峡两岸桃花马拉松“跑过风景跑过你”,沿途的风景变“钱景”,整座城市变身“赛场”,揭开面纱喜迎八方来客。

四季来打卡

乡村旅游鼓起“钱袋子”

每逢花期,萧王庙街道林家村的“天下第一桃园”热度陡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世外桃源的场景从课本里走出来。盛花期时,若没有限流,一天最多有20多万人次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

“桃花马临近,附近的农家小院都热闹起来了。”“今年准备售卖的本地农产品早早准备好了。”对林家村村民来说,桃花马更像是他们的节日。许多村民自发当起外地游客的免费导游,参与到赛事活动及服务中来。与此同时,游人如织的上下山道路两侧,各类美食、手作等摊位紧紧挨着,引得游客流连忘返。有想法的村民在家门口推销特色农产品,牛肉干面、千层饼、酱烤猪头……具有浓郁老底子味道的美食,让村民鼓起了“钱袋子”,同时也打响了当地的知名度。

村庄变景区

助农增收想出“好法子”

近年来,我区在赏花经济上下足功夫。不少乡村创新植入轻食、茶饮、集市、露营等消费业态,打造融观赏游玩、生态休闲、采摘体验和农耕文化于一体的“美丽经济”。还有一些乡村依托“美丽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紧扣特色兴产业,激活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一池春水”。

桃花马的跑者一定见过一只1米来高的褐色“芋艿头”,它就立在马拉松沿线的牌亭村村口,由闲置的旧水缸改造而成。南来北往的人一看,就知道芋艿头是牌亭村引以为傲的“明星”农特产品。2020年5月起,我区开展共建“我们的家园”专项活动,围绕村庄道路、庭院、河道等开展“八大美丽”专项行动。以奉化芋艿头之乡闻名的牌亭村大显身手,旧貌换新颜。倒塌的房屋、多余的瓦片、大量的竹子……许多当地常见的植物或废弃物成为美丽乡村的装饰材料。人在村中、村在景中,牌亭村以芋艿头为载体,向市民呈现涵盖乡村旅游、农创产品、古村文化等多元化的全新体验模式,将宜业宜游基因植入到乡村发展中。

抱团聚合力

乡村振兴踏出“新路子”

石梁老屋,古道蜿蜒。跑过萧王庙街道青云村时,时光仿若慢了下来。“剡水迳泉口,文澜绕竹庄。吾宗多绩学,此地有储藏”,作为一个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村,青云村至今仍保留着大量清末民初时期的民居、祠堂、藏书楼等古建筑。

近年来,青云村启动大规模改造工程,修缮古建筑,升级景观绿化,提升河道沿岸,改善村民住房条件。以“联步青云”为主题的乡村振兴项目助力村庄面貌加速蝶变,培塑起文旅融合示范村落新标杆。研学游正成为青云村的新兴产业,吸引着本地及周边地区的研学师生。

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同富。为实现共同振兴,滕头村联合青云村等周边6个村开展区域党建联建,通过党建共建、项目共抓、治理共管实现抱团发展,合力奏起“共富曲”。如今,在剡江、泉溪的拥抱下,这座千年古村正展现着迷人新姿。

诸多变化,历历在目,不一而举。在奉化乡村的广袤大地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农村住房改造稳步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提档升级,村级集体经济有效增收,越来越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汇聚。

时下,山上的野杜鹃还未盛开,这一抹浓烈的红却已经连片开进山下的大棚里。在西坞街道,位于金峨村的金溪生态共富产业园内一步一景,以往只能上山观的杜鹃,游客可以带回家赏,正是特色乡村与美丽经济“嫁接”的直观体现;在尚田街道,草莓产业成为当之无愧的金名片,从“单打独斗”到“抱团致富”,许多年轻创业者返乡点亮新型发展模式,撬动特色农业提质升级;在大堰镇,独特的生态优势为“两山”转化赋能,精品民宿、乡村旅游、红色教育等发展领域越来越标准化、规范化,“乡愁小镇、云上大堰”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