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深耕农业现代化科技化 “智慧农业”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记者 严梓宁

农民告别“靠天吃饭”,一部手机就能进行浇水施肥;坐在电脑前,农作物生长状态实现24小时监控;借力互联网,越来越多的山里货“飞”出大山……当数字化深入田间地头,打开农业生产无限想象空间,不仅实现管理高效化、生产精准化,还提升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这几天,在西坞街道的小麦田,两架无人机正沿着提前规划好的路线,来回穿梭给小麦施肥作业。种粮大户江辅德今年共种植小麦2200亩,若不紧抓农时,极有可能影响产量。他不禁感慨,之前人工平均每天只能施肥作业30亩,且人力成本高,现在一架无人机一天能作业400亩。

农事环环相扣。目前,耕地、育秧等各项春耕工作就要到来,以前这个时候要开始忙着找人了,如今江辅德一点都不担心。今年,他准备了700亩农田种植早稻,计划从播种、施肥、收割等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无人机、履带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设备均已准备就绪。

近年来,我区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进度,加大农机政策性扶持,着力推广适用农机,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提升特色产业机械化水平。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农机专业合作社23家,主要农机拥有量2万余台,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率明显提高,其中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以上,位于宁波市前列。

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在岳林街道爽爽家庭农场的玻璃温室大棚内,10余亩立体无土栽培的“酸甜果”番茄开始成熟,农户正乘着轨道车轻松采摘。相比于传统种植模式,立体无土栽培不仅节省了土地空间,而且栽培架上应用水肥一体化装备,让“营养快线”实现精准供给,农户也告别了传统“弯腰弓背”的采摘方式。

农场负责人斯双双笑着告诉记者,如今再也不怕番茄风吹雨打了,棚内布满了摄像头和传感器,气温、湿度等数据会实时传送到手机上,哪怕农场没有人,也能一键操控、精准灌溉。据了解,目前大棚内的番茄亩产达到1500公斤,实现稳产增收。

“智慧种田”新模式,有效解决了人工成本高、田间管理难、作业效率低等问题,农业高质量发展潜力被激活。截至目前,我区设施栽培面积62443亩,喷滴灌面积20319亩,越来越多数字化、智能化农机设备“大显身手”。

名优茶智能化生产线、水蜜桃分级选果机……近年来,我区统筹推进水蜜桃、茶叶、杏鲍菇等产业农机化发展,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农业汇集,数字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据统计,2022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0.73亿元,同比增长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