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擦出火花 “非遗+民宿”“非遗+酒店”成文旅融合新亮点
记者 赵雪雁 单晓峰
形态各异的酒坛、古色古香的农具、以酒为主题的字画……走进位于大堰镇谢界山村的宋小姐别院民宿,酒香浓郁,处处可见“酒”的身影。宋小姐别院是一家以酒文化为主题的民宿,于今年1月成为我区第一家省级非遗民宿,民宿主理人卓雅芝正是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法酿酒——千年灵运酒坊第五代传人。“宋小姐别院,不仅仅是一家民宿,更是古法酿酒工艺这项非遗的窗口和载体。”卓雅芝说道。
凝结了祖祖辈辈智慧结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但非遗往往与现代生活有一定距离,如何将保护传承与创造性开发并举,寻找到非遗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成为文旅融合正在探索的方向。把非遗元素融入酒店与民宿,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旅游是一种创新之举。目前,我区部分民宿、酒店率先迈出了“非遗+”探索的步伐。
“以前了解非遗都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但在宋小姐别院里,非遗是看得见、摸得着、吃得到、带得走的。”来自上海的游客陈爱萍女士分享了她的住宿体验——入住以“桃花酿”命名的房间后,她和家人在古法酿酒区参观并体验了古法手工酿酒的制作技艺,中午品尝了酒糟鱼等特色菜品,晚上在品酒区以酒会友,离开时还带走了草莓酿、橘子酿等伴手礼。通过深挖古法酿酒这一非遗项目,宋小姐别院给游客带去了住宿、餐饮、文化交融的全新感受,让游客通过深度沉浸式体验读懂非遗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民宿也因此成为游客心目中的“诗和远方”。“每年冬酿时,不少客人慕名而来,还有不少住过的客人会持续回购我们家酿的酒。”作为非遗传承人,卓雅芝表示,非遗这块“活字招牌”为民宿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气,也让古法酿酒这门传承百年的技艺重新“走”出展柜、“走”进大众视野。
民宿和酒店作为一种为游客提供文化体验的旅游住宿产品,与非遗有着天然的契合度。“民宿+非遗”“酒店+非遗”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丰富了住宿产品文化内涵,也让非遗拥有了对外展示平台,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在雪窦山脚下,浙江佛学院内,一座融合了红帮裁缝技艺、布袋和尚传说、农民画、根雕等非遗元素的酒店——见岕禅舍静静伫立。
“通过酒店这扇窗口,根雕这项‘小众’手艺得以被更多人看见。”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人才王全海感叹道。今年,王全海在见岕禅舍酒店内开设奉化根雕市级非遗传承基地,时常开展以弥勒文化为主题的根雕作品展示、交流等活动,向入住酒店的全国游客展示根雕的艺术魅力。此外,见岕禅舍还与王顺泰西装号传承人汪斌栋合作开设红帮裁缝定制中心,不仅展示红帮裁缝的百年历史,还为酒店客人提供量体裁衣服务。在酒店餐厅,游客还可以欣赏到色彩鲜艳的非遗农民画作品,品尝到千层饼等非遗美食。不少游客评价整个住宿体验“很奉化”。“根雕体验和红帮裁缝定制是我们的‘爆款’产品,不少游客和非遗爱好者慕名而来。”见岕禅舍创始人马骅希望来往的游客不仅能感受到雪窦山脚下的美丽风光,还能体验到奉化特色的文化底蕴。
奉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拥有79项丰富多彩的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提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基因、视觉元素、审美意境等,非遗特色民宿和酒店探索了将文化融入旅游过程、把旅游融入文化产业的新路径。至目前,我区已有宋小姐别院、乡见古月、青云居3家非遗主题民宿,见岕禅舍、奉化新红帮大酒店2家非遗主题酒店,越来越多的民宿与酒店正通过视觉陈列、课程开发、产品销售等形式,将非遗元素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我们正积极牵线搭桥,引导更多民宿、酒店在发展中有机融入非遗元素,传递奉化文旅的特色和亮点。”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记者手记
文化底蕴深厚的奉化散落着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如何给这些有趣的“灵魂”安个家?作为对外展示窗口的民宿与酒店是绝佳载体之一。随着旅游产业的升级,游客更加注重体验文化内涵和旅游品质,民宿与酒店不仅要提供身体休憩的场所,还要满足游客对精神和文化的需求。非遗文化与民宿、酒店的双向促进,要把握好硬件与软件、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要利用非遗资源巧打“特色牌”,也要以标准化、品质化的服务实现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