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点工作 让流动党员“有家”更“有为”
通讯员 陈奕霖
为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解决流动党员去向掌握难、教育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近年来,岳林街道聚焦流动党员制度机制建设、关怀服务管理等工作重点,不断加强和优化流动党员管理,使其在流动中也能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流动党员“有家”更“有为”。
练好“基本功”
及时掌握动态数据
“一网排查”摸清底数。依托网格化管理深调研,通过一线查、电话问、微信找等方式在企业和村(社区)拉网式排查清单底册上803名流动党员,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入时间、流出地点、就业状况等基本信息,定期复查复核,确保底子清、数据新、资料实。
“多点宣传”加强引导。各级党组织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等渠道转发《致广大流动党员的一封信》,在20余处党群服务中心、村社活动场所张贴、发放宣传海报、宣传单,全面扩大流动党员排查纳管工作的知晓度。
“造册建档”掌握动态。根据定向结对工作机制,按照“工作相近、居住相邻、便于管理”原则,将流动党员编入具体党支部,街道一对一联系需纳管流动党员,做深做细思想工作,动员其到驻地报到,建立支部委员挂钩联系流动党员制度,定期了解流动党员动态。截至目前,已纳管流动党员423名。
打好“组合拳”
谋划构建关怀机制
“红色课堂”补足精神之钙。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组织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完成输送一次“红色微营养”、组织一次“红色微服务”、开展一次“红色微帮扶”、参与一次“红色微治理”、完成一次“红色微宣传”等“五个微”行动,引导流动党员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经历谈感悟、说体会,鼓励流动党员从自身出发提建议、说想法,目前已召开座谈会10余场。
“村社联线”传递组织温暖。采用“村社联线、党员报到”的双向对接模式,各党组织定期看望慰问流动党员,收集诉求和意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同时为流动党员发放“学习大礼包”,线上推送理论知识、时事政策、学习视频等,推动流动党员教育学在日常、抓在经常。
“搭建平台”筑好党员驿家。统筹街道和社区各级党群服务中心阵地资源,设立并启用“流动党员服务站”,为流动党员提供党务咨询、突发困难救助等综合型服务,帮助他们尽快在岳林“安家”,并定期了解流动党员家庭生产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各类难题。
共话“桑梓情”
用心引导作用发挥
转变服务意识。岳林街道各级党组织形成了同步通知、同步参与、同步要求的“三同”机制,每月通过主题党日活动积极推动流动党员融入社区党组织,树立“一家人”意识,积极引导流动党员从身份流入转变为作用融入、情感融入。
制定激励机制。根据个人特长、兴趣爱好、工作经历等特点,“一人一策”为其量身定制专属岗位,鼓励其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暖心服务、文明创建等工作,对表现优秀的个人,综合采取组织激励、精神激励等方式,有效破解流动党员社区治理参与度不高、作用发挥难的问题。
强化志愿服务。各社区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流动性强、联系面广、影响范围大的优势,成立流动党员志愿者队伍,共组织200余名党员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安全隐患排查、方针政策宣传、慰问困难家庭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