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文一家共襄畲族“三月三”盛会 携手共富路上洒下绵绵“山海情”
记者 赵雪雁 王林威 李婷婷
本报讯 “远方的客人,等你来啰等你来……”4月15日上午,2023文成“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文化节在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高村民族村拉开帷幕,身穿民族服饰的畲族村民龙角起礼、舞蹈迎宾,以原汁原味的畲族风情迎接游客到来。“‘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欢迎远方的家人和我们共度佳节。”在高村驻村干部刘晨的迎接中,来自奉化的挂职干部、农技专家、文化工作者等作为“家人”共赴这场盛会。
精彩纷呈的活动、络绎不绝的游客、日新月异的村庄面貌,充分展现着文成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奉化和文成虽然山海相望,但自两地建立山海协作关系以来,早已成为“一家人”,奉化带去了“文化联动、客源开拓、产业帮扶”三份“大礼”,让两地共富之路越走越宽、“山海情谊”成色更足,也让“三月三”的幸福“底色”更加浓郁。
文化联动,深化“山海缘”
“一幅幅画作让我看到了乡村的勃勃生机,对劳动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活动现场,稻田边构图大胆、色彩艳丽、手法夸张的奉化农民画引来游客纪淼淼母女驻足,观赏之余,与相隔300公里之外的奉化农民画家之间深感共鸣。
农民画是人民的艺术,奉化农民画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咫尺画布间,奉化农村摘桃子、出海捕鱼、收割水稻等生活场景跃然其上,表达了质朴、热烈、奔放的情感。“这次带来了20幅农民画,向文成市民展示奉化的风土人情。”奉化区文化馆副馆长周亚萍介绍说,奉化与文成每年都开展各类文化走亲活动,在人文交流中不断升华“山海情缘”。
活动现场,独具民族风情的婚嫁游街、畲族摇锅、龙接凤等民俗活动深深吸引着周亚萍的视线,她向文成文化部门发出邀请:“希望文成特色文化能够走进奉化,促进两地文化互通交融。”文化走亲,越走越亲,奉化与文成以文化为媒,架起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桥梁,让两地人民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近。
客源开拓,升级“亲戚圈”
白墙黛瓦的屋舍错落有致,潺潺清溪拨动着大水车,石筑的院墙饱蘸沧桑,印有畲族文字的彩带随风飞扬……在文成县西坑畲族镇让川民族村,古老悠久的人文、别样的畲族风情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去年,两地文广旅体局与旅行社、总工会、旅游集团分别签订旅游直通车、旅游疗休养以及景区交流合作协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送,促进旅游联动发展。当地的悦慢民宿负责人富慧青在村里经营着民宿、咖啡吧、素食火锅、长桌宴等业态,长桌宴已经成为让川民族村旅游的一大特色体验产品。对于两地文旅合作的开展,富慧青体会最深:“明天要接待900人品尝长桌宴,其中有200多名游客来自奉化。两地合作以来,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了。”
随着“山海协作”的号角不断吹响,越来越多的奉化游客正走进文成的山野与村庄,让越来越多的“让川民族村”在人气中实现华丽蜕变。截至目前,我区赴文成疗休养人数已超5600人次。
产业帮扶,共念“致富经”
“现在是种下桃苗第二年,这个阶段长势很旺,我们要注意培养树形……”这两天,在文成县百丈漈镇长垄民族村,来自奉化水蜜桃研究所的农艺师孙奇男正在山头为村民面对面授课。为保证桃苗健康成长,每逢生长的关键节点,奉化农技专家总是不辞辛劳来到该村田间地头指导。
群山环绕的长垄民族村地处偏远,平均海拔600多米。由于没有支柱产业,“空心化”日益严重,村民收入微薄且增收渠道狭窄,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
产业是发展之基、富民之本。去年,经过对长垄民族村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考察后,奉化区农业农村局选定30亩园地作为奉化水蜜桃种植试验地,以奉化“所能”和“所长”解决文成“所急”与“所需”。在我区农技专家实地与线上多次指导、长垄民族村村民的精心呵护下,目前桃苗已经有半人高,长势喜人。此外,180余亩的“共富桃园”帮扶共建工程已启动。“再过几年,春天可以欣赏桃花盛开,夏天可以收获水蜜桃,村民人人有收入,村级集体经济也有收入……”站在栽满桃苗的山头,长垄民族村村委会副主任钟海波的心中充满希望。
同时,该村在我区的帮扶下将引进10个智慧方舱,种植附加值较高的红托竹荪。在两个项目的“加持”下,长垄民族村的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增收38万元,并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通过帮助长垄民族村建立产业,山海协作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真正让“致富果”“致富菇”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山有所呼,海有所应。下步,我区还将围绕环境提升、教育医疗、政务服务、人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山海协作”落笔生辉,携手绘就一幅山青、水绿、业兴、民富、居安的多彩画卷。“我们将不断拓宽协作方式,深化内涵,巩固成果,推动奉文‘一家人’共同发展。”温州市文成县发改局副局长、奉化挂职干部单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