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哲学的风帆——奉化龙津实验学校儿童哲学课程研讨活动

图片3.jpg


图片4.png


图片1.png

4月17日晚,奉化龙津实验学校儿童哲学课程研讨活动在校报告厅举行,研讨活动邀请到了宁波大学马克思学院院长李包庚、宁波大学马克思学院教授裴士军、奉化中学校长李军杰、奉化教师进修学校德育部主任谢旭霞及龙津实验学校全体家委会成员参加。

校德育副校长胡伟珠介绍奉化龙津实验学校儿童哲学课程的实施方案,从课程实施背景及意义、课程实施目标、课程实施人员架构、课程建设内容、课程活动安排五大方面进行介绍,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展学生创造能力为宗旨,针对不同年段学生,开设启蒙型、基础型、拓展型哲学课程,提高孩子们的哲学素养,培养会思考、有思想的龙津四味学子。

研讨会中,由方舒欣老师执教儿童哲学课《这些事情都可以做吗》。本节课从一枚隐身戒指引入,引导学生说说最想做的一件事。一年级的孩子们积极思考,踊跃交流,纷纷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面对“隐身”后行为的选择,孩子们在思辨中理解做这些事背后的深层内涵,直抵学生的内心。一堂微型的哲学课堂,让台下的听众了解到哲学的探讨没有唯一性,哲学问题的答案也并不统一,而要注重思辨的过程性。   

微型哲学后,进入哲思沙龙环节。“儿童哲学与成人哲学的区别是什么?”“儿童哲学课程入校园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该如何推动儿童哲学课程的校本化发展呢?”围绕沙龙中的三个问题,各位专家各抒己见,观点精彩纷呈。李包庚院长指出,哲学课程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们关于世界观的认知,树立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孩子们在思辨的过程中提升责任感以及家国情怀。裴士军教授以《论语》、《理想国》两本书为例,指出通过师生对话式交流形成思辨性思维,儿童哲学课程的实施十分有必要。李军杰指出,哲学中思考的烙印将会对孩子的一生都产生影响。谢旭霞主任则认为,学校应形成系统的儿童哲学体系,如课程体系、评价体系,要有目的,有计划,多方面有梯度的设置教学纲要。家委会主任王淑冕则呼吁每一个家庭都可以参与到哲学课程中来,与孩子共成长。 奉化龙津实验学校书记吕龙飞表示,学校将会继续深入推进哲学课程,不断发展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给孩子更为独立的思考空间。

儿童哲学实践能够让儿童的心灵丰富起来,让儿童的灵性敏感起来,让儿童的心智灵动起来。奉化龙津实验学校将会继续搭建儿童哲学平台,引领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创新创造、伦理关怀及探索能力的全面发展,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儿童哲学校本课程伴着龙津一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