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个行政村抱团发展 强村公司奏响大堰共富新乐章
记者 赵雪雁 单晓峰 通讯员 赵伊丽
本报讯 “前几年我们村没什么特色产业,村集体收入也少。但现在村里经营性收入‘奔三’了,可以用来投资民宿、商铺、直播基地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日前,正在村里查看露营基地建设情况的大堰镇常照村党支部书记汪家良兴奋地说道。
村级集体经济富不富,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大堰镇地处宁波市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23个行政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受制于地理位置偏远、集体资产有限、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单一等瓶颈。2022年,大堰镇亮出一组数据:23个村经营性收入均超30万元,合计经营性收入853.53万元,增速位列全区第一。2023年,各村更将经营性收入的“小目标”锁定在“奔四”。
作为我区唯一的山区镇,大堰该如何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对此,大堰镇乡村振兴专员董培军说:“抱团发展,‘小个子’也能变成‘大块头’。”2022年6月,大堰镇23个行政村各出资10万元,抱团组建强村公司,即宁波市云上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由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担任董事会成员。强村公司的成立汇聚了各村力量,统筹了各村资源,将“单打独斗”变为“合作共赢”,为实现山区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强村公司成立后,推进项目落地、让“股民”共享发展红利成为头等大事。在大堰镇柏坑水库管理所附近,20座白色方形“集装箱”整齐排列,这是大堰镇2022年引进的菌菇智慧方舱。打开方舱舱门,立体层架的两排架子上整整齐齐排列着栽培框。今年4月,首批成熟的竹荪争相破壳而出,探出圆润的小头,舒展着雪白网裙。董培军算了一笔账:“单个方舱一年可采收4批,年产量达1000余公斤。按照市场价格出售,再刨除菌包、水电、人工成本后,每个方舱一年可创收1.5万元至2万余元,可以给每个村带来5.5万元的经营性收入。”接下来,强村公司还计划引进30个方舱,均用于红托竹荪等高收益菌菇种植,实现项目规模化。
除项目引进,异地置业也是大堰镇强村公司探索的一条有效增收路径。2022年11月,大堰镇强村公司投资4600万元,即每村投资200万元,在滨海新区购入约16000平方米的工业厂房,首年即增收230万元。与此同时,强村公司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参与国企混改特色做法,预计投资回报率可达5%。“通过强村公司,把各村的分散资金集中变成投资资本,做大集体‘蛋糕’同时,村村都能受益。”董培军表示,项目引进、异地置业等模式,增强了大堰镇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促进集体经济从“保底型”向“发展型”转变。“接下来,我们计划再投资1亿元,重点开发国企集团合作运营项目,并谋划可长期经营的小型项目,实现资产增值、收益稳定,持续打造山区共富样板。”董培军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