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83002979996P/2023-141146 | 组配分类 |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发布机构 | 区政府办公室 | 发文日期 | 2023-05-05 |
青春作伴好还乡——记扎根乡村、实践共富的青年力量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区青年英才辈出。我们看到,百年前,25岁的裘古怀、23岁的卓恺泽、29岁的卓兰芳在狱中英勇就义,谱写一曲曲英雄之歌。百年后,27岁的汪顺在东京奥运会决赛中斩获冠军、刷新亚洲记录,20岁的蒋昕桦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青年风采……
新时代的青年,可以熠熠闪光、为国争光,也可以扎根乡村、造福群众。基层乡村是其历练才智的广阔舞台,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其绽放才华的大好机遇。在我区有着这样一群青年,他们带着锐意革新的精神气质回乡创业,用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禾下乘凉梦 青年来接棒
“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我对农村有着别样的情怀。小时候爸妈开玩笑说不好好学习就回家种田,没想到我真的回来了。”24岁的邬江浩是位“农二代”,大学毕业后,他回到西坞街道,一心一意助力家乡农村农业发展。
“读书时我就注意到,西坞的农田里全是老人在耕作,在数字时代,他们的耕作方式已经过时了。”意识到家乡的农业发展亟需年轻力量,邬江浩一毕业就返回家乡,下定决心改变传统农作方式。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他除了从父亲那里恶补农业知识,还积极报班学习新型农机设备的使用方法。作为一名“新农人”,从“门外汉”到成立操作无人机作业的飞防队,带动更多农户使用无人机劳作,邬江浩只用了短短半年。
日前,邬江浩种植的2300亩小麦即将迎来收获,无人机穿梭在田野上空,旋转的机桨扬起阵阵麦浪,散发着浓浓的“科技味儿”和醇厚的麦香气息。“最开始,我自己买了2架无人机试验机械化作业,向农业机械化服务农户推广了无人机耕作方式。”邬江浩告诉记者,有了无人机帮助作业,以前需要花费近一周的时间播种500亩小麦种子,现在仅需一天,总体效率提升了至少五倍。“一些农户受制于文化程度不高,不会使用无人机,飞防队就会到他们的田里去,为他们提供器械和技术支持,现在飞防队已经累计作业6万多亩次。”听说了邬江浩的事迹后,西坞的田间地头涌现了更多带着新兴科技而来的返乡青年,这些青年为“新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不仅实现个人追求,还带动了村民们就业致富。“禾下乘凉,我们青年来接棒。”邬江浩如是说。
一根碧绿竹 撬起新市场
精美绝伦的雕花、出类拔萃的工艺、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走进宁波士林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展示厅,上千种精致的竹制品让人眼前一亮。十年前,二十岁出头的王骁晴从美国留学回到大堰镇,在父亲手中接过了这家企业,也接过了将本土竹制品品牌推向世界的重任。
“竹本身是非常传统的东方元素,我们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王骁晴在海外留学时发现,国内生产的竹制品虽然品质精良,却未能推出自己的品牌,只能为国外的知名品牌做代加工,经济效益相差巨大。“大学毕业后我就决定回国,以竹为媒,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潮流融合,演变出崭新的未来——让‘国潮’竹品牌席卷世界。”2018年,在第一届世界竹藤大会中,王骁晴被主办方任命为中国竹产业的“文化大使”,向世界传达竹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
今年是王骁晴接手士林工艺的第十年,将一家山区木材厂发展成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外向型企业,她耗费了整个青春的心血。如今,士林工艺年生产各类竹制品达1000多万件,85%的产品主要销往欧美等国际市场,占宁波市竹制品出口额的一半以上。 在王骁晴的带领下,这些凝聚着浓浓匠心的竹制品在世界舞台上多次亮相,带动当地越来越多的竹农、村户增收致富。“不管走得再远,我始终是大山的孩子。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使命,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新鲜血液注入乡村,让家乡的翠竹更绿、乡村更美、村民更富。”王骁晴说道。
种下田园梦 结出致富果
从一名青涩的大学毕业生到娴熟的青年农创客,团区委兼职副书记、90后农场主斯双双俯身“扎根”于草莓田间4年,为传统农业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探索出了“空中草莓”种植方式,带领村民走上一条致富路。
“每当看到田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形象,我觉得自己作为一名青年农创客,一定要将传统种植业引到科技化种植的方向,闯出一片新天地。”功夫不负有心人,斯双双向宁波市农科院和浙江省农科院的草莓专家请教种植和管理技术,找到了适用于无土栽培的金属架和产自斯里兰卡的椰糠,成功探索出一条用椰糠代替泥土,以高架基质栽培大棚草莓的新道路,极大提升了草莓的经济价值。“传统的地栽草莓费工费力,产出效益低。现在我种植‘空中草莓’,在水肥一体化机器的协助下,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实现精准管理,‘空中草莓’的味道也丝毫不逊色于地栽草莓。”斯双双自豪地说。
在斯双双的不懈努力下,农场每亩草莓田的产量可达1500至1800公斤,每亩收益约6至7万元,农场还为村民提供了8个长期就业岗位、20个季节性临时岗位,同时带动周边20户农户参与种植,每年吸引游客约3万人次。她经营的爽爽家庭农场变成了新的网红打卡地,一到草莓成熟季,“站着摘草莓”便成了一种老少皆宜的放松方式。“年轻人当职业农民,必须要脚踏实地。”
斯双双今后的目标,是将爽爽家庭农场打造成一个草莓IP主题乐园。“我计划将果蔬种植与休闲采摘结合,发展成现代农业观光旅游项目,还能帮助周边果农增加收益,实现农村变景区,农产品变旅游产品。”对于农场的未来蜕变,斯双双干劲满满。
编辑 葛佳宁 二审 刘文博 终审 周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