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意蕴 艺术交响 去西圃看“乡村变形记”
记者 黄嘉婷
一条龙溪,两畔人家。春日的西圃村,清风与溪水奏成动人的交响曲。
当艺术之音融入乡野乐曲,90余天里,村道旁多了“艺术陈列”,孩子们在卷帘门上画上鲜艳的图画;村民李书生用收集的奇石开设石头艺术馆;喜欢种花的樊国娥按捺不住,在自家院子里做起“花点功夫”奶茶店,与儿媳妇一起研发桃胶奶茶……
艺术和村民的碰撞,意外地奏出了乡村强音。这个600余户1800余人的村落,通过美好乡村建设,正变得越来越美。
教授团来到同山脚下
乡村振兴有了“智囊团”
沿着锦屏街道,一路向西北,在同山脚下,有一个清幽的村落,灰瓦老墙与绿树红花相掩映,那便是西圃村。
去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小裤脚教授”丛志强团队进驻西圃村。“老龄化”“没特色”“没啥优势”“城郊村哪都一样”是不少人对农村的刻板印象,与艺术更是搭不着边。
这个村子真的没有发展潜力吗?“小裤脚教授”丛志强笑着摇了摇头,“艺术振兴乡村的关键在于人,要激发老百姓的内生动力,艺术赋能村民,村民振兴乡村。”
西圃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村庄,形成于北宋宣和年间,有近900年的建村史。一条龙溪穿村而过,陶瓷老窑遗址、弥勒大化水库、枫香古树等自然人文风光与溪流静静相望。西圃村有能量,村民却不自知。
怎么办?讲课,说起乡村振兴、艺术赋能这些高大上的词,在西圃村,即使是从一流学府远道而来的教授、大学生,学院派的做法仍旧打动不了上了年纪的村民。
2019年以来,丛志强带领团队将艺术扎根在宁波农村。探索用设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小裤脚教授”总结出自己的办法:“村民赋能,让老百姓全程参与到艺术振兴乡村工作中。在与村民共创的过程中去引导、培养村民的主动力、创造力。”
“利用本地材料、本地手艺,结合本村文化,低成本打造。”
“与村民一起共创设计,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挖掘家庭‘小文化’、村民‘小故事’,带动村民利用家庭闲置空间发展庭院文化经济。”
……
到5月初,90余天里,“小裤脚教授”团队走遍村庄角角落落,深入访谈村民数十户,挖掘村庄能人60多位,并发起“庭院文化经济”行动,陪伴村民一起布置空间、打造品牌、研发产品,激活农村这片文化沃野。
村民邂逅艺术乡建
乡村振兴有了内生力
3月的西圃村,文艺生活前所未有的丰富,在村委会,绿色生活计“花”、妙笔生“画”、旧物生“花”等活动轮番上演……大学生与村民一同设计,砍下竹子做花盆种多肉,在废旧瓶子上绘出星辰大海、田园风光……
村民忽然发现,熟悉的西圃村,竟有着神奇自然、万千景象。“少花钱,就地取材,自己干,艺术就在身边。”丛志强的口头禅变成了村民的实际行动。
龙溪一畔,72岁的胡存国说服70岁的老伴金甩菊,开始人生的第一次创业。
砍下自己种的竹子做竹灯,废弃的麻袋洗过后变成棚顶装饰,挖来山上的蕨类植物做盆景,堆积柴火处改造成小壁炉,连胡存国都没想到,不到两周,家门口就大变样了,“这下真像一家面馆了,坐在吧台吃面,玻璃窗外就是小溪和竹林,游客都夸风景好。”
“改变农村面貌,一户户动起来,才可以一步步造起来,我要带头做。”胡存国激动地说。
最开始,“小裤脚”团队来到胡存国家里调研,说起创业时,胡存国夫妇也有疑虑。
“打工打了一辈子。”平日里,胡存国在村里负责打扫卫生,金甩菊偶尔做小工。在自家不到30平方米的小院里做生意?太麻烦,而且一想到开店要花很多钱,老两口更纠结了。
“‘小裤脚教授’团队来了五六趟,有些成员我们叫不上名字,但他们一直鼓励我们。”胡存国决定拿出3000元钱试一下。
为减少村民创业顾虑、降低创业成本,“小裤脚教授”团队和胡存国一起上山砍竹子、寻找家里可用的老物件。胡存国很惊讶:“原来一直觉得没有用的废旧东西,还能有这么大的用途!”
一天一个变化,路过的人都要进来看一看。直到小院全部打造完,一共才花了1000多元。老两口别提多高兴了。
“乡建家”奏响艺术乐章
创造艺术乡村无限可能
有人开始尝试创业,也有人一发不可收拾。“拿过锄头挑过担子,第一次拿起画笔搞艺术,拿起工具做二胡工艺品,用山边捡来的石头做盆景。”74岁的范永年笑着说。
从有疑虑、担心做不好到多尝试、主动发现美,如今,范永年家的小院总有路人驻足拍照,他变成了村民口中的二胡大师。
“年轻时会拉二胡,和村民一起组建了文艺队,也尝试着做二胡。”30多年前,他用竹子和青蛙皮为孩子做的迷你小二胡,虽然发不出声音,却仍保存在柜顶上。
去年11月,当“小裤脚教授”团队提议再做一个二胡,范永年有了疑虑,再失败了怎么办。“有我们一起,不用担心。”
团队成员和他一起研究二胡的各个部件,探讨琴筒、琴托、琴皮、琴弓等细节。上山挖竹子,用自家的旧皮鞋裁成皮,不到一周,一把船形二胡诞生。
当婉转的二胡声在庭院响起,范永年仿佛还是当年那个文艺队里的少年,艺术的种子又悄然种下。
4月的范永年家,30年前种下的山茶花树正在怒放,她们迎来更多同伴,女儿加入艺术改造大队,小院里50余个品种的花陆续种上,青石板路铺就,木屋休息亭搭建,巨大的二胡地标镌刻着“弦情主义”的店名也亮相庭院。
“这样的二胡一般农户家没有,我的一个亲戚听说了,打算专程来看看呢。”范永年笑着说,“现在女儿回来次数多了,院子里绿化越来越多。”
说到兴头,范永年拉起二胡,路过的游客在溪畔驻足,此时溪水潺潺,乡村之音已然响起,在乡野上奏响的乐章,吹来希望的春风。西圃村,更多未完待续的故事正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