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830029800655/2023-143038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主题分类 | 教育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发布机构 | 区教育局 | 发文日期 | 2023-05-23 |
关于区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第20230103号提案的答复
郑彦弘委员:
感谢您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关心。根据您的提案内容,答复如下:
近年来,区教育局与区非遗保护中心联合把传统文化、非遗技艺搬进课堂,通过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把中华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传统非遗技艺的同时,激发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一是紧扣地域特色,推进课程建设。我区各中小学、幼儿园紧扣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引进非遗项目,通过建立传承基地,开展课程建设,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截止目前,已建立了20个非遗文化传播基地,开设奉化布龙、布袋和尚传说、宁波走书、火球舞、捏花草、剪纸、木工等非遗文化传承类课程30余门,并积极寻找民间艺人,聘请为学校课程及社团的首席导师。非遗文化课程更偏向于传统艺术、民俗文化范畴,生动活泼接地气,深受中小学生喜爱,进一步提升了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部分传统文化特色课程还获得了省市级精品课程,新华网分别以《浙江奉化:特色课程精彩纷呈》《浙江奉化:非遗文化在校园遍地开花》为题,做了连续报道。
二是做好梯度分层,确保一以贯之。区教育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校(园)的“非遗进校园”项目,按照“梯度培养、分层分类、有效结合”的原则,深化非遗文化传承。从“梯度培养”来看,我区重视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切实做好从幼儿园至高中的“全链条”传承培养,防止出现断层、盲目等现象。如国家级非遗项目“奉化布龙”,课程涵盖了幼儿园至高中三个学段,比如萧王庙街道、尚田街道、松岙镇从幼儿园至中学均有开展该课程教育;从“分层分类”而言,我们又根据非遗项目的级别,分类实施,挑选底子好、场地好、导师好的学校开展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传承;挑选有特点、有条件、有兴趣的学校开展奉化级的非遗项目传承,总体来看,我区正呈现出多点开花,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同时,还做好“有效结合”文章,将关联度大、契合度高的非遗项目做好整合。如萧王庙中学将“奉化布龙”和“奉化吹打”引入校园,外聘两位专业老师,改编了吹打乐谱《伴龙灯行乡锣鼓》《伴龙舞行乡锣鼓》,使舞龙和吹打能够完美融合。在2018年浙江省舞龙舞狮锦标赛中,现场奉化吹打和舞龙无缝配合成为会场的亮点,是40多支参赛队伍中唯一一支现场乐队伴奏的队伍,获得了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三是挖掘文化内涵,强化思想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区教育局根据“重传承、重内涵、重教育”的原则,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技艺,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奉化作为“中国布龙之乡”,各校深入挖掘“奉化布龙”的精神内涵,实施“龙的传人”教育。如奉化高级中学一直以来致力于探索“制龙、舞龙、赏龙、悟龙、成龙”为一体的“五龙”教育体系,“重大局、彰大气、育大爱”的办学特色,学生在做一做、舞一舞、赏一赏中,体会到了龙的精神内涵,做一个自强、勇敢、包容的新时代好少年。
四是加强宣传展示,扩大受益群体。各学校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橱窗、板报、班会课等形式开展非遗文化教育,营造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在“校园开放日”“亲子交流日”等活动中安排观摩非遗学习实践活动,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向家庭传导非遗文化。组建校级非遗展演、竞技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及文化展演活动,通过赛场、舞台向社会推广非遗项目,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扩大教育受益面。如奉化高级中学的“奉化布龙”先后在全国第七届农运会舞龙比赛、中央电视台“艺苑风景线”文艺演出、浙江省第三届体育大会舞龙比赛、首届全国青少年龙狮锦标赛中演出并夺冠,还多次应邀出国参加如“英国奥运年莎士比亚文化节巡演”等演出。又如,区实验小学的“宁波走书”项目代表奉化参加宁波市第二届少儿曲艺大赛,其自创曲目以最高分拿下了金奖,还获得浙江省优秀红领巾社团。
宁波市奉化区教育局
2023年5月23日
(联系人:蔡维波 电话:88681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