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83002980620K/2023-143357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主题分类 | 其他-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发布机构 | 区民政局 | 发文日期 | 2023-06-20 |
关于区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第20230177号提案的答复
陈伦、厉建华、释妙治、李永正委员:
关于你们在区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加快推进老年人保障型社会的建议【并】”的提案,已由区政协提案办转至我局,经我局与区卫生健康局、区人力社保局研究之后,现答复如下:
我区的养老服务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以保障“三无”、五保对象老有所住、老有所养,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养老保障范畴。随着老年人口数不断增长,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我区通过健全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康养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有效保障全区所有老年人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一、认清政府站位,落实养老服务体系政策支持
一是制定专项政策。结合我区养老实际,我局在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文件要求的基础上,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事意见》等政策文件,特别是于2020年制定出台的《宁波市奉化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奉民发〔2020〕45号),通过提高运营补助标准,激发村(社)创建居家服务机构热情。2021年还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为老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奉政办发〔2021〕28号),进一步规范为老助餐模式,明确为老助餐服务补助标准,计划到今年年底,实现覆盖全区所有村(社区)的为老助餐服务网络。二是保障用地支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民办养老产业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4〕16号)明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城乡规划前提下,允许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农村养老机构。对利用集体所有的山坡荒地或其他不影响城乡规划的建设用地建设并用于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应当优先办理土地审批手续。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在坚持自愿原则下开展“以宅基地换养老”等探索,通过兴建村级老年公寓、幸福院和配套服务设施,实行集中居住式居家养老。三是引导社会支持。鼓励各地拓宽思路,积极开源,利用当地慈善基地等平台为农村居家养老机构与各类社会公益慈善组织对接项目和资金,把一切有资源、有能力、有志愿的人动员起来开展养老互助服务,更好地推进养老机构的健康持续发展。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累计收到各类爱心捐赠资金达290余万元。
二、完善医疗服务设施,推进“医康养结合型”机构建设
2012年起,我区根据上级部门要求,结合老年人实际,积极鼓励医疗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开设“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2013年,依托爱伊美医院医疗服务平台的文芳老人护养园成立,该院作为全区第一家正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利用爱伊美医疗资源优势,实现养老机构与医院无缝对接和双向转诊,在住养老人突发疾病时,通过绿色通道及时将其送至爱伊美医院就诊,老人病情稳定后,则转送至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老人,由护养院工作人员为其办理家庭病床,由爱伊美医院医生上门提供服务,老人日常有医院的医务人员免费为老人测血糖血压、打针送药,真正做到小病大病均不出院。目前全区有养老机构22家,其中内设正规医疗机构的有5家,其他17家均完成了与周边医疗卫生室服务签约。近年来,我区按省、宁波市关于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的要求,通过区卫计部门在养老机构医疗设施设备设置、医护人员配备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不断提升现有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目前在养老机构中有专业医护人员达到46人,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院均能满足老年人配药和简单治疗需求。未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则主要通过与周边医疗服务机构签约,由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为机构老年人开展慢性病管理服务,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收集个人信息,将所测血压值、血糖值、服药情况等资料输入系统中,进行综合管理,并根据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结果,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指导意见。
三、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质量,实现“家门口养老”
我区从2007年开始正式推行居家养老工作,当时主要通过在村(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方式开展,2014年提出在镇(街道)建设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在服务站的基础上增加了康复护理、心理咨询、洗衣送餐、电子阅览以及指导监督各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功能。经过15年的建设经营,全区建成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336家,其中镇(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家,社区级37家,村级285家,实现镇街、村社全覆盖。针对城乡老年人需求差异,对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功能进行重新划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重点提供文化娱乐、养生保健等相对高端服务,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则主要提供助餐、医疗、心理慰藉等基础型服务。目前,方桥街道后江村被命名为宁波市老年友好型社区,西坞街道的蒋家池头村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同时,为保障低保对象中失智失能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到相应的养老服务,我区于2014年推出养老服务补贴项目,通过“结对帮扶”、“邻里互助”、“社工+志愿者”的服务模式,为这部分老年人提供每日探视、送餐、陪同就医、配药等上门帮扶服务,目前全区有130余名老年人享受该项服务。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为高龄及特殊困难老年人中的失能失智老人每月提供不少于3小时的上门服务,2022年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累计服务人次达16.47万,服务时长达32.04万小时。
四、招引优才,深化培训,组建农村互助养老队伍
为让老年人得到良好的服务,通过“招引优秀人才、内部服务提升”的方式逐步提升养老服务整体队伍素质。2014年出台政策明确提出相应专业毕业的全日制大中专院校学生进入养老服务机构就职给予相应的奖励补助,在此基础上,又对大学生创办养老服务机构提出给予创业补助资金的优惠政策。对于现有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通过培训考核、末位淘汰的方式提升其专业技能,从2013年到现在每年开展技能培训,每年新增持证护理员100余名。目前我区每个村都有自己的老年协会,他们不仅在满足老人自身的福利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区借助老年协会扎根村社的先天优势,通过整合居家养老和老年协会部分服务功能,让老年协会逐步承担老年电大、开展养老养生讲座等文化功能,变过去的单一性服务为多元化服务。同时通过发挥农村乡贤的榜样带头作用,鼓励广大农村低龄老年人参与到老年协会和农村居家养老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财务和“银龄互助”制度、老年人花名册,掌握老年人身体、经济和家庭成员情况,及时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经统计,全区有老人志愿者1000人左右,结对帮扶2700余名高龄老人,2022年开展各类助老服务280余次。
感谢您对我区养老服务事项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区养老服务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特此答复,望您满意!
宁波市奉化区民政局
2023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