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桃子 三代传承 “桃三代”毕业返乡守护“桃花源”
记者 严梓宁 单晓峰
随着奉化水蜜桃早熟品种代表“白凤”桃的上市,这几天,95后“桃三代”骆雷鑫几乎天天扎根在桃园里,不是在抖音上直播带货,就是忙着装箱发货。多年来,靠着记录种植水蜜桃的点点滴滴,他的抖音账号已有3万多粉丝,销售业绩更是不在话下,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网红”。
“家人们,一年一度甚是想念,奉化水蜜桃上市啦……”早上7时,在萧王庙街道云溪村的桃园里,骆雷鑫开始了一天一次的直播,不到5分钟时间就有了2箱水蜜桃订单。清晨的阳光并不耀眼,但气候闷热,骆雷鑫的脸上尽管满是汗水,却带着止不住的笑意。
奉化种桃已有2000多年历史,由于品质优异,奉化水蜜桃历来被誉为“琼浆玉露”“瑶池珍品”。骆雷鑫从小生活长大的萧王庙街道正是奉化水蜜桃的核心产区,他的外公、爷爷、爸爸和妈妈都是地地道道的桃农,到骆雷鑫已是第三代。
水蜜桃上市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桃农最辛苦的时刻。为了抓住短暂的收获期,凌晨采摘、烈日摆摊是骆雷鑫祖辈父辈的日常。“水蜜桃很娇贵,不及时采摘就会脱落掉地上,要是采完没及时出售慢慢就放成了烂桃子。”在骆雷鑫的记忆中,水蜜桃总是跟烈日同时出现,给这些“甜蜜的负担”找到好出路,是从小长在他心里的一个结。
2013年从学校毕业后,骆雷鑫决定回家帮忙卖桃子。对于儿子的这个决定,父亲骆国培沉默了。“我们桃农知道这行的辛苦,每年夏天,没有一天衣服是干净的。”对于骆国培这一代甚至上一代桃农而言,种桃卖桃是为了谋生计,只希望苦活累活都自己干了,下一代能找个轻松点的工作。骆国培从小就没让儿子干过重活,对于他能否坚持下来,骆国培也持怀疑态度。
年轻人有想法有创意,骆雷鑫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抱着“要么不干,干就干到最好”的心态,骆雷鑫采用“一轻、二重、三疏、四套、五防”“40片叶子养一颗桃”“一株桃树结200颗桃”等标准化种植管理模式,让水蜜桃能够兼具“颜值”和“内涵”,并用抖音记录下桃园日常,由于语言通俗、情节生动,吸引了许多粉丝关注这位“桃三代”。
去年,骆雷鑫首次尝试直播带货,通过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共销售15万公斤水蜜桃,他不止帮自家卖桃子,还惠及了周边桃农。“附近都是看着自己长大的叔叔伯伯,只要有能力,能帮就多帮点。”骆雷鑫说,水蜜桃是桃乡人的生计和希望,桃农年纪越来越大,若是年轻人都不回来,这里的桃山会成荒山,自己不忍心这片“桃花源”就这样消失了。
在云溪村的桃园里,记者跟着骆雷鑫来到了一株30多年树龄的老桃树边上,这是他外公在世时种下的桃树,因为病虫害等原因,如今只留下了这一株每年还结着果子。每当嫌农活又苦又累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骆雷鑫都会来看看这株桃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外公带着自己摘桃的场景。
“祖辈勤勤恳恳种桃,总说水蜜桃是奉化人的骄傲。现在我也想把桃树种好,把桃子卖好,带着大家一起,共同致富。”骆雷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