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学有优教”民生幸福标杆——聚焦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系列报道③
记者 沈晓萍 通讯员 乌雯雯
一所所现代化新校园拔地而起,一支支现代化教师队伍走上讲台,一项项特色文体活动精彩纷呈,一桩桩教育惠民实事加速落地……翻看近年我区教育成绩单,一系列创新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美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景象。
均衡布局
办好“家门口”优质学校
东至珠峰路、西至瑞丰路、南至明化路、北至金海路绿化带,一处崭新敞亮的建筑令人眼前一亮,这里就是即将启用的奉化区凤鸣未来学校。9月将近,记者看到有不少工人、教师正忙于“细节优化”,迎接开学季。“凤鸣未来学校的启用将满足城区南部新增适龄儿童的入学需要,进一步优化全区教育规划布局,促进优质资源的均匀分布。”区教育局局长何彪表示。
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近年来,我区扎实推进“教育共富”。奉化中学、实验小学等一批新改扩建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4所中小学与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段“双强工程”、普高“攻坚计划”等各学段教育提质工程有序推进。同时,有序落实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举措,保障随迁子女就学权益。
今年秋季学期,全区将有3所公办幼儿园建成启用,可新增学位900个。江口中学迁建工程、奉化高级中学教学楼和报告厅新建工程等正在有序推进。不久的将来,一所所美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将在我区遍地开花,更多孩子能上“家门口的好学校”,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品质育人
助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在6月上旬举行的“关‘柱’成长,保护自‘脊’”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综合防控业务培训活动中,43名教师成为我区首批儿童青少年脊柱健康防护员。作为教育系统儿童青少年“正脊行动”的重要内容,此前义务段学校已完成对近6000名学生的脊柱弯曲筛查。
区教育局着眼育人品质,积极践行“五育并举”理念。所有学校建成区级文明校园,25所学校获评市文明校园,公办中小学省标准化心辅室全部建成,新增市级及以上校本特色精品课程270门,全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总成绩合格率、优良率均位于全市前列,市级及以上学生文艺竞赛获奖2100余人次,建成非遗文化传播基地20个、省劳动教育实践基地3个、各级劳动教育示范学校31所、青少年研学基地24个。
同时,学前教育阶段也在着力建强幼教队伍、打造特色品牌园,努力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学前教育“金名片”培育成果《区域推进印记家乡项目课程群建设的十年探索》在省级活动作典型展示,教育局《“扩容”+“提升”奉化有力破解“入好园难”》获评市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11家幼儿园成为市品牌课程建设实践园。
模式创新
激活技能人才培养“一池春水”
6月2日,奉化区中柬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在职教中心举行,双方将在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等方面开展国际化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奉化职教的力量。
近年来,区教育局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加快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职教育人模式,并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融”,引导中职学生在实战中磨练技艺、提升技能。2023年,我区中职学生在国家、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得奖牌6枚,其中金牌4枚,省级赛项奖牌数为历年之最。
此外,区教育局以中职学校为基地,整合专业、教师等技能培训资源,联合区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和相关企业开展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职业培训,为企业提质、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截至目前,已吸引6000余人次参加各项职业培训活动。
完善体系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
区教育局采取分类培养和开放引进相结合方式,努力锻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深入实施教育人才“金字塔”工程,搭建阶梯式人才培养体系,每年为各层级教师提供200余项差异化专业培训服务。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专业发展高端研修班,设立高级专家工作室,推出重大课题研究等项目。“金字塔”人才培养模式入选省教师教育示范案例。近两年来,全区新增省特级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21人,区级名优骨干教师增至330余人。
“接下来,区教育局将继续致力于创造更好条件支持教师成长,激励广大教师奋发有为,让每一名教师都能不断成长,并努力提升教师获得感、幸福感,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