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83742197906J/2023-145502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主题分类 | 机械制造与重工业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发布机构 | 区经信局 | 发文日期 | 2023-08-15 |
关于区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第20230001号提案的答复
王亦建委员:
您在区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立足新能源汽车,加快我区汽配产业转型发展的建议》已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我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根据您提出的建议现答复如下:
当下,全国新能源汽车的持续走热,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半年度数据显示,2023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361.1万辆,增长35%,新能源汽车延续良好发展态势。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浙江省加快培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加码新能源市场已成为宁波整车制造企业以及传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突破口,全市正在全力打造新能源智能汽车之城,朝着汽车产业万亿级目标加速迈进。我区也将新能源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的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计划内。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决策部署,我区重点聚焦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四大发展趋势,坚持把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聚焦产业转型,促进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着力建设技术领先、品牌高端、产业集聚、链条完整的先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一、产业现状
(一)产业现状
汽车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区支柱性优势产业之一,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实力。目前,全区共有3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2022年规上企业107家,完成产值104.7亿元,同比增长12.5%。2023年1-6月,105家企业完成规上工业产值56.1亿元,同比增长16.4%。2022年全区有53家涉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规上企业(包含汽车零部件、新材料产业等),实现产值82.5亿元。2022年产值上亿企业18家,5000万到1亿元产值企业15家,1000万产值到5000万产值的20家。2023年1-6月,实现产值49亿元。我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产品主要集中于“三电”系统配套、车身制造、智能网联领域。电池方面,我区引进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项目,之前主攻新能源公共领域用车,目前要生产新能源动力电池保护器件,2023年上半年产值已突破10亿元。葆润生产的新能源汽车热失控防护材料,已应用于宁德时代等电池龙头企业的多个产品。电机方面,松科磁材生产研发的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广泛应用于生产新能源驱动电机,其“汽车客户小驱动电动机瓦形”被认定为第一批宁波市重点工业新产品。百琪达的稀土永磁氢碎制粉加工属于磁性材料产业链深加工应用领域。飞达利恩主要生产汽车门窗系统高精度电机蜗杆轴,近5年自主研发项目共29个,并参与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新世达主要生产新能源电机轴等精密传动设备相关领域产品。祥晋汽车生产的电机系统里的金属结构件燃油泄漏控制电磁阀,处于国际领先进水平,打破国外产品垄断局面。车身方面,海威主要生产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车身及底盘铝合金轻量化零件,其车身一体化压铸技术已应用于部分知名车型。锐泰、力品格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底盘转向系统产品(悬挂和转向部件)。恒基永昕粉末冶金技术主要用于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真空泵的核心部件,在相关细分市场已做到市场占有率第一。主要生产儿童座椅的博林,生产汽车保险杠的博晨,以及为新能源汽车配套生产汽车门板、立柱、副仪表板、车窗装饰件、门槛、翼子板等零配件的航天模塑,都是吉利等大型主机厂的一级供应商。波导易联主要生产汽车电子系统产品。哈雷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的换热设备。宁波均胜集团下属的均胜群英项目公司主要开展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安装、运营、维护及数据处理。坤能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防火隔热垫。隆跃科技的新能源汽车三电总成项目、乾豪新能源汽车底盘项目、博龙机械的新能源电池触点项目也已落地奉化并抓紧建设中。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体量较小。奉化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相比头部的县市区(前湾新区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工业产值为350亿元),产业规模很小,全行业涉及新能源业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仅50多家,目前头部的企业产值也多集中于5-15亿,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二是研发创新能力不足。根据2022年数据统计,研发占比3%以上的规上企业只有11家,平均研发投入只有590万,不少规上企业的研发投入尚未清零。前瞻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投入不足,原创性研究和颠覆性产品开发少,产品多集中在应用开发环节,产品同质化及低水平竞争现象依然存在。三是产业链上环节缺失。企业主要集中在上游的零部件配套领域,缺少下游的整机部件制造商以及系统集成供应商,产业链协同发展能力较弱。电池方面,我区缺少锂电池生产以及上游正负极配套原料的生产企业。车身制造方面,我区的铝压铸企业主要还是生产小型的精密铝压件为主,缺少大型压铸件生产项目。智能网联领域企业主要研发生产车载中控,目前掌握高端技术,如车联网相关的第三代半导体功率芯片以及固态激光雷达芯片企业,产品尚且处于研发阶段,还未实施量产。四是缺少品牌龙头企业。从企业规模看,目前我区缺乏新能源领域技术领先、品牌自主、实力雄厚的链主型龙头企业,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产品品牌竞争力和品牌价值较弱,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局面尚未建立。
二、发展措施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我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与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强链、补链、延链建设,强化产业数字化,实施产业空间布局战略调整,不断提高制造业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一)实施淘汰落后攻坚,破除资源要素制约
我区深入实施全域产业治理,重点做好淘汰落后工作,眼睛向内挖潜力,加大低效地块、低效企业改造提升和退出。一是保优汰劣严评价,着力深化2022年亩均评价结果,依法依规实施差别化用地、用能、排污、税费等要素配置政策,倒逼D类低效企业提质增效。二是护强做大重整治。大力推动用地治理。“以聚、改、转、退”等方式,通过腾笼换鸟、空间换地、统一建园等措施,推进老工业园区区改造提升,以工业低效地块“腾笼换鸟”推进新建小微企业园,推动企业入园,产业集聚。同时,加快推进低效高耗企业规范提升与淘汰落后产能、“低散乱”企业整治等工作,提升企业管理、工艺装备、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水平。2022年通过兼并重组、整体腾退、搬迁入园、改造提升等方式依法依规完成低效高耗企业达标提升191家,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35家,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194家,低效用地1977亩。三是融合发展促集聚,我区将严格按照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行动要求,积极推动滨海新区战略产业园、西坞产业社区等新能源汽车相关“2070”产业园发展,引导优质企业入园集聚,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做大做强产业链。
(二)加快传统企业转型,推动产业数智改造
支持现有的企业瞄准新能源汽车主流车型加快产线改造,推进零部件产品向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转型,生产向数智化转型。充分运用重点引进企业专项政策,开展轻量化数字化改造。积极遴选行业内参与调研和改造的企业清单,开展企业调研、行业问题清单和“N+X”(共性+个性)场景清单编制。指导数字化改造服务商、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智能制造服务商以及行业协会等力量,努力打造效果好、复制推广价值高的新能源汽车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样本,并进行示范推广,帮助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销售、采购、生产、仓储等全价值链过程的数字化及业务流程自动化,提升订单快速响应交付能力。
(三)加强企业主体培育,推动产业提质扩能
以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为导向,支持企业聚焦新能源汽车“三电”、车身底盘轻量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等领域的核心业务和核心技术,强化技术创新、人才、资金等投入。引导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速度快、质量效益突出的小微初创企业发展成为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目前已培育了8家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小巨人”企业(哈雷、恒基永昕、祥晋、飞达利恩、海威及3家重点小巨人松科磁材、力品格、百琪达)。遴选一批成长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着力培育一批单项冠军和首台套企业,截至目前已培育市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家(松科磁材、锐泰悬挂、恒基永昕),百琪达、力品格共有4个产品被评为省首台套。
(四)聚焦产业强链补链,推动集群做强补齐
我区主攻电动化、智能化两大发展路径,依据现有的产业基础,明确断链缺链技术,确定招引方向,补齐现有产业链短板,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持续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和弹性,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多元化发展。积极引进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的核心项目,发挥整车企业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开放配套市场,吸引零部件企业集聚,鼓励零部件企业通过与整车厂同步开发、积极向系统集成供应商转型、加强产品品质提升等方式提升发展,推动进入主流新能源整车企业供应链体系。同时,进一步补齐断链环节。加快补齐动力电池系统,积极招引落地动力电池相关项目落地,引入生产上游的配套原料生产企业,进一步做强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电池材料。加快三元高镍去钴、磷酸铁锰锂等升级材料,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一代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产业集聚引领发展,鼓励本土的优势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加强电池原材料资源布局(如亿纬创能在省外提早布局锂矿的开采地),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机和电控系统,积极推动在本区布局发展一体化压铸产业。
三、下步计划
一是出台支持政策。我区将认真研究市里新出台的《关于加快打造新能源智能汽车之城的若干意见》及《宁波市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若干意见》,在此基础上,在编制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中加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二是实施数改工程。积极贯彻落实《奉化区数字经济创新“一号发展工程”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数字化水平,打造以“未来工厂”为引领、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主体的新智造企业群体,全力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新能源汽车)的数智化改造。三是强化企业扶持。立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由区经信局牵头,建立各部门分工合作的推动机制,注重抓早抓小,持续跟踪培育,不断健全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为主体的梯度培育体系,不断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成长壮大。2023年在宁波奖励的基础上,区财政将继续予以1:1配套奖励,鼓励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持续发展。四是加强项目招引。通过产业链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招引整车龙头企业。围绕新能源汽车“三电”及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执行控制等关键部件领域,重点引进头部企业。围绕车载雷达、机器视觉、智能座舱等智能化领域,车用无线通信、云服务终端等网联化领域和车规级半导体领域,重点招引智能网联核心技术项目。
您的建议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支持,在此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宁波市奉化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