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才融合 聚链成势 “一冷一热”两张膜带动奉化膜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记者 康诗文
新材料是高端产品生产制造的基础,新型膜材料作为我区新材料产业的一项重点领域,近年来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在我区,瑞凌、光之科技等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不仅是辐射带动全产业链的链主,更是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节能环保相关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
年产能300万平方米辐射制冷膜、10000吨辐射制冷涂料,设有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拥有160余位高层次人才,拓展粮食、电力、办公楼宇、机场、高铁等诸多领域的订单市场……提起我区“冷膜”行业龙头宁波瑞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有数不尽的熠熠光芒。
走进瑞凌的展厅,可以看到辐射制冷的汽车车罩、帐篷、遮阳大伞等多种大众消费品。只要涂上一层膜,这些产品就能有效降低温度,最高可降温30℃,这层膜就是瑞凌的“核心秘笈”——辐射制冷超材料。然而,瑞凌作为制膜骨干企业之一,对我区膜产业的引领、带动和提升作用却很少被大众所知。企业成立六年多来,瑞凌看到了全产业链的重要性。“当下,如何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向‘高精尖’‘大优强’进发,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瑞凌董事长徐绍禹说。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我区重点人才企业,该公司不断推进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国内功能膜材料起步相对晚,底子薄,因此无论是产业链自主可控性,还是基础科研与商业应用的衔接,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徐绍禹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努力弥补这一短板,细分领域的膜材料企业,可以利用瑞凌“膜先锋”多年来积累的创新资源。当下游企业遇上技术“堵点”,瑞凌的高新技术人才便下沉协助提出解决方案;中小企业缺乏市场敏感度,瑞凌便成为行业“瞭望塔”,帮助其快速实现技术更迭,响应市场需求。此外,推动骨干企业强强联手,更多“卡脖子”难题得到攻关。
除了专注于“冷膜”领域的瑞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我区还有聚焦“热膜”领域的“先锋”——光之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光之科技成长于中关村,团队核心成员均为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的博士与博士后。公司聚焦于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研发及应用技术延展,开创性研发了纳米级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制热技术MOSH,并在建筑采暖、农业大棚采暖、交通工具采暖等领域大规模运用。公司主导产品可以附着于金属、玻璃、薄膜等各种不同的基层,仅需要数十纳米的厚度就可以实现强大的制热功能,通过调节电功率即可灵活控制温度。
想要乘势而上,必先聚链成势。光之科技专注于制热薄膜的研发、制造,致力以低成本大规模的优势做好供应链,发挥科技优势,带动产业发展。此外,企业还与小家电企业签订协议,将该膜应用于生活场景,上下游企业链实现合作共赢,达到了“1+1>2”的互赢局面。
2020年,光之科技成为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单位,多次受邀参与制定住建部低温辐射电热膜行业标准。往日需要极高成本才能实现制热技术的中小膜企也不再“隔河相望”,通过该协会不仅能够获得“硬件”服务,更能对接科研院校的高端人才,为原始创新打下基础。大堰“两山实践”自然教育中心民宿项目的供暖系统,其基膜就由光之科技提供。“一些民宿,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易潮湿,我们的技术只需要通电,不仅可以加热除潮,还可以实现节能减碳。”在技术攻关阶段,双方围绕基膜性能、涂覆工艺等关键技术展开深入交流,最终填补了奉化在制热这一块领域的空白。
“公司正在积极对接半导体产业园、高铁站等,目前已达成初步合作共识。我们还不断拓展挪威、美国、加拿大等国外业务,预计今年销售额可达6000万元。”光之科技常务副总崔猛说,当前正值抢抓生产销售的机遇期,企业将努力交出服务奉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分答卷。
近年来,我区持续深化助企服务,通过扶持创新、开拓市场、产供对接、畅通融资、人才招引等措施,支持本土企业再攀新高。截至去年底,我区新材料产业领域规上企业共计48家。高性能膜材料领域除了瑞凌和光之科技外,申山、科诺佳等企业也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发光发热。下一步,我区将持续推进“科研+产业”一体化发展,形成一批技术先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以技术创新孵化带动产业链上延下伸,形成创新引领的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实现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