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83002980671U/2023-146236 | 组配分类 | 传染病疫情及防控 | 主题分类 | 卫生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发布机构 | 区卫生健康局 | 发文日期 | 2023-09-14 |
预防登革热相关知识
区疾控温馨提醒:
登革热是一种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近期正值国内外登革热流行季,外出旅行特别是去云南、广东、东南亚、非洲等登革热流行地区,一定要注意防止蚊虫叮咬,做好个人防护,尽量穿长袖衣裤,减少暴露;使用蚊虫驱避剂;避免在媒介伊蚊活动的高峰时段(早7-9时,晚16-18时)外出,外出时注意个人防护;尽量选择门窗能够紧闭、有良好防蚊纱窗的宾馆住宿;尽可能选择有空调的房间;睡前尽量清除室内的蚊子,睡觉时尽量使用蚊帐,或者使用防蚊剂。
旅行途中或返奉后应自行做好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头痛、肌痛、皮疹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相关旅居史,配合开展相关检测,避免登革热疾病传播。
1.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媒介伊蚊传播,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属于乙类传染病。登革热的流行有一定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
2.登革热的传播源及传播途径
登革热的传播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期,可使叮咬伊蚊受感染。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登革热是严格的伊蚊媒介传染病,由病人/隐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的途径不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疾病。
3.登革热的症状
热:登革热的首发症状多为突然高热,可伴畏寒,24h内体温可达40℃。通常持续3~7天可降至正常。
痛:感到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与骨关节痛,全身乏力。
红:可能出现面、颈、胸部潮红,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
疹: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为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其他: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或粘膜出血、注射部位淤点淤斑、牙龈出血、鼻衄等。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4.如何预防登革热?
1.尽量不去或少去登革热流行区域旅游,尽可能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避免蚊虫叮咬。
2.避免在伊蚊出没频繁时段(早上和傍晚)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3.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清理蚊虫孳生地以及经常性灭蚊行动,降低蚊媒密度。
4.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渠、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对于长期无法清除的积水,可投放杀灭幼虫的缓释剂。
5.家中建议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防蚊设备,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等装备,科学使用质量合格的杀虫喷雾剂灭蚊。
6. 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将相关外出史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