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20年,一座小村的变化与坚守

记者 郑连乔 王层裕 通讯员 陈银儿

仲秋时节,满目葱茏。在西坞街道庙后周村的一片片青翠欲滴间,60余亩粉黛乱子草进入观赏期,远远望去,迎风绽放,飘渺如青烟,柔美似梦幻。

“这是我们今年新种下的‘网红’粉黛乱子草,希望村里的新景观可以吸引更多人来看一看。今年是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20年来,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我们村迎来了美丽蝶变。”庙后周村党支部书记周小川说。

临近中午,庙后周村的健身室内,不少村民正使用跑步机、乒乓球台、动感单车等各式器具运动健身。隔壁的老年活动室内,一些老人正悠闲地看电视,掐着时间,三三两两结伴步行至对面的老年食堂。

用餐后,大家也不急着离开,围着干净的桌子闲聊。“吃得放心、住得舒服,比在城里还惬意。”村民周平对身边的巨大变化深有感触,“文化礼堂、大会堂都修葺一新,民宿也造起来了,村里周边环境也好了。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有滋味,比以前好太多了!”

这些年,村里悄悄变了样,村民生活也愈发五彩斑斓。单单老年食堂附近,就有村史馆、图书室、健身室、文体活动室等多个公共空间。

“多年来,庙后周村坚持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发扬传承非遗文化,办好民生实事工程,探索打造‘共富工坊’。现在,庙后周村的环境靓起来了,生活美起来了,村民富起来了。在不断摸索中,找到了适合本村的‘最优解’。”周小川说。

“千万工程”的成果在于其鸿篇巨制与波澜壮阔,更在于像庙后周村这样千千万万小村落的精彩蝶变。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庙后周村窥见的正是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迭代升级的实践。

20年来,为了激活乡村发展“源头活水”,庙后周村聚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成村道路两侧房屋立面改造8000平方米,在枫溪河及两侧打造了古树灯光、河边景观、道路绿化等11处公共空间节点,新建51套农居房和一座AAA级旅游公厕。聚焦保障村民健康生活,建起了篮球场、百姓健身房和健身步道,打造了天然广场和文化舞台。周小川说:“村民中打麻将的少了,运动健身的多了,腰鼓、广场舞等文化生活丰富,村民关系变得更融洽。”聚焦群众需求,庙后周村不断优化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居家养老服务站,为老人提供健身康复、助餐送餐、日间照料等个性化服务,还开办了老年食堂,聘请专业厨师为老年人做荤素搭配、口味俱佳的家常菜,让老年人乐享“舌尖上的温暖”。

千招万招,让百姓致富才是关键一招。在周小川看来,找准一条符合村情的发展路子至关重要。庙后周村是千年历史古村,蕴藏丰富的文化资源。周小川发动村干部广泛调研,与熟知非遗历史的乡贤深入交流,摸底出古砖瓦烧制技艺、陶器制作技艺、宁波汤圆制作技艺等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将非遗工艺品带入农户、将非遗美食端上餐桌等方式扩大宣传,同时坚持在保护中传承,为后续项目运营开发打下坚实基础。基于“一个小村三项非遗”的既有优势,庙后周村聚力打造了“共富工坊”,把技艺传承人汇聚一堂,确定“非遗+研学”的工坊发展路径。目前,“共富工坊”已吸引研学600余人次,为60人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助力村民增收致富130万元。

此外,该村还利用笔架山、天驿马术俱乐部等资源,打造森林氧吧、水果采摘、民宿等特色项目,让村庄成为休闲“慢生活”的好去处。依托永镇桥、周永昇故居等举办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十五福胜寺庙会等活动,吸引1.4余万人次前来“打卡”,带动村民增收10余万元。“我们还引资110万元修缮区文保单位——周永昇故居,计划打造红色研学基地,进一步拓宽研学路子,做大旅游经济。”周小川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庙后周村筑牢支部堡垒,树立先锋旗帜,让党员成为乡村振兴中的“领头雁”,带头攻坚克难。在推进“非粮化”整治工作中,党员群众合力,一个月内腾出1000亩土地。率先为金甬铁路项目完成60亩征地工作,15日内为“万亩方”项目完成土地流转2200亩。聚焦弱势群体,党员带头参与群众服务工作,按照“1名骨干党员+AB岗服务队员+10名重点人员”模式,建立包联制度,定期走访问需,及时提供送医送药、代购代办、照料关爱等服务,今年来已提供志愿服务30余次。在基层治理中,该村划分6个区域网格,明确1名村干部为负责人,全村64名党员发挥人熟、地熟、信息熟的优势,分区域联系1019户家庭,在基层治理中“唱主角”。今年以来,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5起,化解率100%。

“可喜的是,村庄20年的变化,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庙后周村坚守的既是传统,也是初心,基于此,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村民的信心越来越足,我们非常期待下一个20年!”周小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