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守住根脉 留住乡愁 反哺乡村 乡村博物馆让乡土记忆“出圈”

记者 赵雪雁 单晓峰

历史名人的生平画卷,红色文化的“时光相册”,海洋生物的“百科全书”……在奉化,一座座乡村博物馆蓬勃生长,连接起过去与当下,也将影影绰绰的乡土记忆、原汁原味的乡村气息进行保存和融汇展示,成为广袤乡间亮眼的人文景观。

2021年,浙江省启动乡村博物馆建设,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农村文化遗产丰富、乡土文化厚重的奉化积极响应,已累计创成4家省级乡村博物馆,更多的乡村博物馆正在拔节生长。

扎根本土,“土味”各美其美

“乡土味十足”“找到了童年记忆”“仿佛就是自己生活的写照”……踏入乡村博物馆,很多游客的第一印象就是和传统博物馆“不一样”。乡村博物馆并不是阳春白雪,甚至有些“土”,没有价值连城的展品,大部分藏品还是村民自发捐赠的。

“又土又特”正是乡村博物馆的“接地气”的来源。当地独特的自然风貌、历史人文,具有辨识度的特色文化、风俗节俗、特色产业等都可以成为乡村博物馆的主题,也正因如此,乡村博物馆呈现出“一村一馆”的多元化形态。在奉化,乡村博物馆可谓“千馆千面”、各具特色,有的钩沉名人史迹,如莼湖街道的万斯同纪念馆,呈现了万氏家族几代先贤为国捐躯以及万斯同奉献毕生修明史的生平;有的彰显革命精神,如溪口镇的壶潭革命事迹纪念馆,陈列着壶潭村在历次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事迹,已然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有的记载风云变迁,如萧王庙街道的青云村史馆,全面反映了青云村历史、人文、民俗等方面发展轨迹,是众多传统村落发展和崛起的缩影……这个扎根于农村的文化空间,要因地制宜才能避免千篇一律,各美其美。

定格往昔,留住乡愁记忆

走进位于章胡村的奉化海洋文化馆,浓浓的海洋气息扑面而来。蓝白海浪相间的展馆中展示着多种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的标本。村民董全夫常来此逛逛,退休前,他是个船老大,对海洋有着很深的情感,一来到这里,当年出海的岁月便仿佛情景再现。“过年过节家里晚辈来看我,我都要带他们来这里看看,告诉他们以前我出海开的是这种船,这些鱼、虾、蟹都捕上来过……”董全夫说。奉化海洋文化馆铭刻了乡亲与海共生的历史记忆,留住了村庄的根和魂。

村民家门口的博物馆,在乡村文脉发展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村里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世代传承的百家记忆和生活的更迭变迁定格下来,是直观生动的“村史”,也是村庄发展传承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拼图”。乡村博物馆的建设,是乡村记忆的活化保护,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同时,也记住了乡愁。

打造窗口,乡土文化出圈

乡村博物馆也是村庄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来到缪家村,第一站肯定是打卡风筝博物馆。”跟随讲解员胡佳露的脚步走进缪家村曹雪芹风筝博物馆,“比翼双飞”“耄耋富贵”“金陵十二钗”“八仙过海”等各式各样的风筝令人目不暇接。曹雪芹风筝博物馆是缪家村特色风筝文化的浓缩,与村里的风筝公园、风筝长廊、风筝广场等共同构建起“缪家风筝”统一品牌标识主题产业阵地。“来博物馆参观、研学的游客络绎不绝,博物馆平均每年要接待2万余人次。”胡佳露表示,有了博物馆这个载体,古老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被更多人所认识、喜爱,乡村发展也有了支点。

乡村博物馆是村庄乡土文化的亮丽名片,也是展示乡村文化、乡村手艺、乡村味道、乡村文创的重要平台。透过紧密嵌合于乡村的这扇“窗”,人们看到了乡村的无比魅力以及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力,而文化也反哺乡村建设,走出一条“富脑袋”与“富口袋”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记者手记

近年来,各地乡村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也存在“为建而建”“冷热不均”等问题。首先,乡村博物馆的建设需要依托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需要在历史资料梳理、展陈设计等方面有很高的专业性才能达到较高的质量;其次,乡村博物馆建好更要养好,长期运营需要专业团队、志愿者、村民等共建共治共享。乡村博物馆不在量而在精,高质量的乡村博物馆才能为乡村旅游、乡村振兴赋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