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危废处置难题 我区汽修行业危废处置实现全链路监管
记者 黄嘉婷 通讯员 罗亚男
汽修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油和废乳化液等危险废弃物,如何精准收集和安全处理这些废弃物,一直是生态环境监管的难点。为解决这一问题,今年以来,区生态环境分局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聚焦全区汽修行业危废收集、贮存、转移、处置等行为,搭建汽修行业危废管理平台,探索危废处理的全过程、可追溯模式。
据2022年统计,我区共有150余家汽修企业,多数为小微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年产废量多为10吨以下。然而,这些企业在危废收运过程中普遍存在程序不规范、信息更新慢、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为此,区生态环境分局投入200万元进行数字化建设,搭建了汽修行业危废管理平台。今年1至6月,全区120余家汽修企业已接入物联网,实时跟踪产生的废铅酸蓄电池、废矿物油等危废种类和转运量等信息,通过将产废单位和收集单位的危废转运信息传输至监管部门,极大缓解了汽修企业在称重、台账记录、仓库规范等方面面临的难题,建立了危废产生、收运、处置全流程、可追溯的数字化体系。
“汽修行业危废管理平台的搭建为我区创建‘无废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搭建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我区还借助智能化油桶、智能化固废桶等标准化危废贮存设施以及监控设备,不仅推进企业危废规范贮存、应收尽收,并直运至处置单位,还有效降低了危废管理风险。工作人员只要扫描危废智能化收集桶上的二维码,便可实时传输危废数据等关键信息至平台,方便监管部门追溯。
“企业配备的智能化油桶都安装了感应器,废油量达到一定比例时,管理端将自动发送预警短信告知企业,可以避免环境污染等问题发生。”宁波金昌宝顺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称,“智能桶具有可追溯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功能特性,对我们这种小量产废企业来说,节省了危废暂存仓库的开支。”
据统计,今年1至6月,全区通过该平台共收集废机油856吨、废机油滤芯60吨、废油壶21吨、废电池66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