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病有良医”标尺 标注民生幸福刻度——聚焦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系列报道⑥
记者 郑连乔 通讯员 励耀
医疗卫生事关千家万户,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近年来,我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深化健康奉化建设,加快建设卫生健康现代化,着力完善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促进全民健身运动,让优质医疗资源做加法、做乘法,实现“病有所医”逐步向“病有良医”转变,努力托起群众的“健康梦”。
聚焦发展前沿
奋力攀登“医学高峰”
今年以来,我区卫生健康领域喜事连连,健康奉化建设步履稳健。2月,浙江省肿瘤医院宁波院区名医工作站在我区揭牌成立,推动重点专科全方位发展。浙江省中医院奉化中医诊疗中心授牌暨宁波市奉化区中医医院新院区启用仪式举行,全国名中医陈意工作室等8个省级以上名中医工作室奉化工作站分别揭牌。4月,上海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奉化“四大中心”授牌开诊……各家医院积极与上级优质医疗资源合作,提升区级医院发展能级,补短板、建高地,借势借力提升自身医疗服务水平。一批批优质专家医疗资源陆续在奉化“安家”,顶尖医学专家积极开展义诊,参与院内病例讨论,研究制定治疗方案。
与此同时,我区聚焦“医学高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精综合、强专科”的特色医院。一是坚持人才立院,增强医院发展“软”实力。草拟《宁波市奉化区新时代“凤麓名医”建设实施办法》,建立奉医人才招引体系,持续加大定向培养基层卫生人才招生力度。二是坚持技术兴院,提升医院发展“大”潜力。区人民医院与省肿瘤医院合作共建省肿瘤医院宁波院区一年以来,共计接诊各类肿瘤患者5158人次,收住患者550人次,开展各类手术984例次,其中恶性肿瘤350例。区中医医院与省中医院建立紧密型共建合作关系以来,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顺利完成浙江省第四周期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现场评审工作。三是坚持学科强院,激发医院发展“新”活力。省级区域龙头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阔步前行,持续推进心血管、癌症、儿童医学、老年医学等专病诊治中心建设。截至目前,我区共建设省厅级重点学(专)科3个、市级重点学(专)科7个、县区级龙头学科10个。
聚焦整合提效
实现资源“合纵连横”
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离不开优质、均衡的医疗资源供给,近年来,我区整合资源,推动形成“保基本、强基层”的服务体系。
优化整合基础设施,提供优质诊疗服务。区中医医院于去年12月顺利完成搬迁,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搬迁改造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去年底,我区“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已实现全覆盖,3家目前已达推荐标准。今年,我区计划新改扩建10家村(社区)卫生室,其中已完成山下地村卫生室、黄贤村卫生室、河泊所村卫生室、方园社区卫生服务站、四维村卫生室,预计今年9月底前全部建设完成。依托区域医共体建设,深入推进区胸痛中心、创伤救治中心、卒中防治中心、危急孕产妇救治中心、新生儿抢救中心、中医诊疗中心等六大中心建设。探索使用智慧急救APP系统,目前已有16辆急救车接入系统并运行,医疗机构终端安装正在推进中。深度整合健康资源,提供同质医疗服务。落实“一老一小”明眸皓齿工程,已完成30所小学二年级学生窝沟封闭项目初查、封闭、简单充填工作。
聚焦健康保障
协同联动乘“数”而上
当前,互联网以其便利、高效、交互等特点为医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我区卫生健康部门不断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开辟数字赋能健康保障新航道。
持续优化数字健康服务,截至目前,全区互联网医疗服务量达30200人次,区级公立医院累计预约挂号48.1万余人次,占门诊总人数91.65%;“浙医互认”累计达61655项次。不断深化医保领域集成改革,职工和城乡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为85%和67.24%。已完成450种药品的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异地结算医疗机构开通率90.4%,住院同病同价病组数80个,“浙里惠民保”投保率40.21%,均已完成2023年度目标值。
有力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今年以来,已建成总投资5亿元、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区体育中心(一场两馆),并与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区共有27所符合条件的学校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实现12个镇(街道)全覆盖。坚持将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区体育中心(一场两馆)、锦屏全民健身中心、凤山体育公园等区级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常年向社会开放。
在实现“病有良医”目标过程中,我区在优质医疗资源导入与均衡布局、医疗服务体系、全过程健康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突破,努力回应人民群众关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美好期待,书写出有温度的健康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