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跨越高山 成为高山——奉化“组团式”帮扶助力凉山县域教育“突围”

记者 严梓宁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苍茫大凉山,山坡相连际无边。2022年7月,来自奉化教育系统的2名支教校长和6名支教老师跨越高山,“组团”来到距离家乡2000多公里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尽己所能点亮学子前行之路。

岁末甫至,一元复始,这也意味着第一批奉化“组团式”帮扶教师将陆续告别为期一年半的教育帮扶。在这场相遇中,他们让偏远地区学子见识到了更广阔的天空,也拥有了跨越高山、成为高山的自信和勇气。

“人不会苦一辈子,

但不能不苦一阵子”

清晨6时,甘洛中学校的路灯下已经回荡着同学们的朗朗书声。“要想考出大山,他们深知唯有比努力更努力。”奉化支教老师蒋盛无限感慨,作为农民的孩子,他深知一个农村家庭要培养一个孩子多么不易,更何况是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大凉山。但是,学习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够的,还要掌握方式方法。从支教第一天开始,送去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学生找到有效的学习思路,成为了支教老师们的共识。

当地孩子的父母多数在外地打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支教老师最关心的事之一。2023年9月,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正式启用。“青春期的学生敏感,让他们有个倾诉的地方,可以给他们力量,但一两个小时的心理疏导,力量还是太薄弱了。”奉化支教老师陈优芳除了每天按时上历史课,还积极联系“后援团”,将奉化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及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送进大凉山,希望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信心。

2023年夏季,全国高考成绩“放榜”,甘洛中学校高考本科上线率创历史新高,更实现了建县以来“清北”录取“零的突破”。县城里几乎每个人都关注到了这条信息,这对于选择在县中读书的孩子来说是一种鼓舞,让全校师生有了奋发向上的决心和信心。

“支教老师的到来,如一阵能让学子乘势而上的东风,良好的发展势头也让当地老师对未来有了盼头。”24岁的帅涛是土生土长的甘洛人,大学毕业后回到甘洛中学校任教。他说,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脱家乡,也并非只是走出大山,最为关键的是精神素养的提升。

“人不会苦一辈子,但不能不苦一阵子。”来自奉化江口中学的吴云威,如今担任甘洛中学校校长,在他看来,过去一年的好成绩证明了一件事,甘洛本地学生非常优秀,“希望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留下一套‘可延续’的学校管理理念,若是遇到有远见有能力的后来人,不管是造宫殿还是造大楼,这基础都能稳如磐石。”

“每朵浪花都一样澎湃”

随着期末来临,听说奉化支教老师临别在即,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同学们难掩落寞的神情。

“沈老师风趣幽默,而且课上得通俗易懂,每周的计算机课,我们都很期待。”经常面带笑容的奉化支教老师沈增杰,让高二学生小美从胆小害羞变得自信阳光。

小美从未思考过自己的未来,直到在计算机课上,自己的绘画才能被沈老师认可。这学期临近期末的课上,她表达了自己的梦想:“我想做个动画设计师,把彝族的美丽元素加进去,让大家爱上大凉山。”

同样难舍支教老师的,还有高三学生洪洋。在一次电子专业课上,支教老师施力发现,相比于其他同学,洪洋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非常适合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这个赛项,当即将他列为“种子选手”。在一次次的肯定声中,曾经调皮捣蛋、成绩不理想的少年获得了凉山州第十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

“每朵浪花都一样澎湃,让职高学生安心求学、静心学技,以后为社会发展增劲添力,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奉化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副校长韩盛杰自担任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以来,始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从学校制度建设到教师队伍建设,从学校规范管理到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管理,韩盛杰根据不同问题制定对应的解决方案。

经过一年半的教育帮扶,该校从基础设施到人才培养不断升级,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走上了“快车道”。2023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创历史新高。在凉山州第十一届中等职业学校师生职业技能大赛中,该校荣获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这股向上向好的势头让大凉山孩子的未来拥有了更多可能。而这份“不容易”的背后,是所有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期望和重视。

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精彩。2021年起,奉化陆续选派教师前往甘洛县,覆盖当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段,通过人才交流互派、名优骨干教师培养、优质资源互动共享、线上线下全方位培训等方式,大力扶持甘洛县教育事业发展。

支教道路“任重而道远”,经过一棒又一棒的接力,奉化“组团式”教育帮扶带领大凉山的孩子跨越高山、成为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