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为底 宜居为要 江口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
通讯员 应国民
近年来,江口街道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生态为底、产业为基、宜居为要,齐心协力打好组合拳,涌现出一批空间优化布局美、生态宜居环境美、乡村特色风貌美、业兴民富生活美、人文和谐风尚美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浦口王村群策群力走出乡村振兴路
时隔4年,再次走进江口街道浦口王村,这里环境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完善,树木花草摇曳多姿,空气清新宜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来往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浦口王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是江口街道最大的水稻产地,全村有水稻田3300余亩,百亩以上种粮大户20户。由于缺乏农技知识,农田基础设施跟不上,部分农户经济效益低,出现有田不愿种的现象。2020年,在宁波办厂的王乾云出任村党总支书记,看着慢慢荒废的好资源,他下定决心,要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为有效调动农户积极性,王乾云向农户转包土地200亩,带头科学种田,除去成本,每年净收入超10万元,农户看到了科学种田带来的变化,渐渐都对自家的地上了心。
为有效提升土地生产率,王乾云与村干部一道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对3300亩农田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切实提高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每亩增收300余元,给农户带来了更高的收入。
4年多来,村两委会牢记为民初心,梳理村庄发展思路,以村民需求定任务,再以任务筹资金,做到急事先办、难事缓办。原本村里的农贸市场,房子破旧、设施落后,由于改造难度较大,矛盾较多,一直是村里的一块心病。村新班子上任后,马上将改造工作提上了日程,专门进行研究,随即筹集资金10余万元,建造起新的菜市场,设摊位30余个,解决了村民买菜难的问题。浦口桥建造已超过60年,属危桥,存在安全隐患,王乾云上任后马上带着村干部,筹集资金20余万元,建造起新桥。筹资80余万元,建造新灯光球场,修建连接西坞街道的新路,方便村民通行。筹资对前桥头河道进行改造,岸边安装了健身器,新增停车位50余个。筹资近700万元建造村文化礼堂,今年年底主体结构将完工。庵前河改造设计方案已出。村两委会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众群急难愁盼,以实际行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王乾云告诉笔者,浦口王村能交出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宁波市级“文明村”、宁波市级“生态村”……应该要好好感谢一批人,那就是众多的乡贤,大家为村庄建设尽心尽力,捐资献策,凝聚乡贤力量,与家乡村民一道,共同创造浦口王美好的明天。同时,浦口王村的“治村导师”——三迸桥村党支部书记王仁法,通过“传帮带”,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授经验,助力浦口王村走出了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
蒋葭浦村打好平安组合拳
近年来,一系列荣誉纷纷落户江口街道蒋葭浦村,2019年评为浙江省民主法治村、2022年评为宁波市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示范点、2023年评为宁波市平安创建基层标杆单位……怎样成为一个全省闻名的“平安村”?该村党支部书记蒋世立告诉笔者,诀窍就是打好组合拳。
一直以来,蒋葭浦村两委会班子把建设平安村作为一项重要惠民实事工程来抓,成立村治安巡防队,以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方式招收10名队员,并由江口派出所进行业务指导。巡逻队成员以村里退伍军人为主,他们的业余时间大多扑在村庄平安建设上。按照“大平安”理念,该村将抗洪救灾、抢险救助、消防安全、便民服务、应急机动等任务纳入治安巡逻队工作范畴,并在重点区域安装公共视频,为村民的日常生活织密全天候、全方位、无死角的安全监控网。为满足村民在治安、生产生活方面的需求,村里开通便民服务热线,落实专人24小时值班接听热线电话,如遇突发情况,会第一时间将情况反馈给治安巡防队,做好为民服务的“直通车”。
同时,蒋葭浦村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力量,探索“红色微网格”模式,持续延伸基层治理服务“触角”。按照“干部包片,党员联户”原则,将一个村级大网格划分为11个“红色微网格”,52名党员就近分配到微网格党小组,每月集中开展“三共”活动,即走访情况共督、疑难矛盾共商、化解办法共享,形成包联点对点、走访实打实、督导硬碰硬、化解心连心的自治闭环体系,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2021年,该村128户村民面临征迁问题,村党支部通过分格作战,同步推进,短短2个月就提前完成了征迁任务。几年来,各“红色微网格”累计开展入户走访510余次,慰问帮扶58次,化解矛盾纠纷35件,化解率达到100%。
蒋葭浦村有586户,1556人,另有外来人员1700余人,矛盾纠纷较多。在上级司法部门支持下,蒋葭浦村先后整合村级综治工作站、信访代办点、“道德庭”、“共享法庭”、法律咨询台等力量,组建起村级矛调中心,让村民就近“找说法”,就地“化矛盾”。如不久前,村民王某准备将借墙旁房屋改建成浴室,而邻居王某某认为该行为可能会给他家带来墙体受潮、进水等隐患,双方互不相让。经过村调解员“面对面,背靠背”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和解。
蒋葭浦村还重视村民及外来人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通过编写宣传《村规民约》三字经,组建“老娘舅”普法队,邀请公益律师驻村服务,打造法治公园,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专题讲座等形式,用“百姓语、家常话”普法讲法,不断增强全民法治意识,树立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相互监督的理念。
三迸桥村用心构筑文明家园
漫步江口街道三迸桥村,一幢幢素墙青瓦的农舍民居参差衔接,错落有致,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通到户门,休闲公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礼堂等设施齐全。谁曾想,从前的三迸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三迸桥变化为何这么大?村民们说,这里活跃着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以村党支部书记王仁法为领头雁,团结一致,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三迸桥村走出了一条乡村和美的致富路。
三迸桥村有270户,701人,由上屋和下屋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过去,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建设落后,村民牢骚满腹。2008年,王仁法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打起了一场“翻身仗”。他与村干部一道走村串户了解民意,制定新农村建设计划,下定决心改变村子落后面貌。村里道路坑坑洼洼,王仁法自掏3万元,筹集资金37万元,浇筑了一条长1500米的水泥路。筹集资金25万元,清淤砌石,全面整治臭气冲天的村南门前河。筹集资金30万元,新建500余平方米的菜场,可容纳摊位60个。筹资40万元,整理村中央一块废弃水塘,建造起老年活动中心,既让老年人有了宽敞的活动场所,又使村民有了办红白喜事的地方。拆除一批破旧小屋,经批准在原址上建造五层“小洋楼”,共30套新房,每套110平方米,按10余万元造价卖给村里大龄青年作婚房。浇筑水泥路面4000平方米;新建村办公用房、休闲公园;建造平安厅、万安亭、下屋亭三个凉亭;随着村里老年人增多,在修缮一新的文化礼堂设立新农合定点卫生室,聘请有着20余年从医经历的医师坐堂。
三迸桥村治水、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绿化同频共振。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开展绿化提升行动,村庄四周见缝插“绿”,栽种了一批香樟、银杏、红枫、罗汉松等树种,实施雨污水分流改造,排出的污水达到国家环保排放标准,实现了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村庄水环境。不少投资商被这块风水宝地吸引,短短几年时间,已有7家企业落户该村,目前每年为该村带来20余万元收入。
一桩桩民生工程的落实,一个个惠民举措的推出,让王仁法赢得了村民的好口碑,从优秀共产党员到区优秀人大代表,王仁法的付出和成就逐渐被更多人关注和学习,三迸桥村也在他的带领下迸发出新的活力,宁波市森林村庄、宁波市千村绿化工程示范村、浙江省森林村庄……一项项荣誉让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变得璀璨夺目。
朱应村推动乡村美丽蝶变
到过江口街道朱应村的人,都会对这里干净的道路、齐整的绿化、簇新的老年活动室和篮球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就在几年前,朱应村还是个经济薄弱的“三多”村,猪圈多、露天厕所多、路边垃圾多是该村甩不掉的标签。而如今,这个有900余人的村子已成了我区有名的文明村,村居环境日新月异,村民收入不断提高,而这些变化都得益于一个好“班子”。
过去,朱应村是个经济薄弱村,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水稻,村级集体收入每年只有房屋租金3000余元。村内环境差、村民收入低,没有任何凝聚力。村党支部书记朱东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组织村干部四处奔走,成功从鄞州云龙镇引进一家蔺草加工企业,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带动了村民增收。此后,朱应村又先后引进了电解厂、纺织厂、拉篮厂等10余家企业,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到10余万元,村民也可以在家门口获得就业机会,收入大大提高。
村集体经济壮大后,朱应村聚焦村居环境提升,拆除露天厕所300余个,建起标准公厕4个,拆除猪圈、清除垃圾,购置50个垃圾桶放在村里各个角落。投入10余万元,浇筑水泥路1000余平方米,清理加盖阴沟200余米,安装路灯80余盏,村里的小河河道进行全面清淤。投入资金50余万元,拆除旧房子500余平方米,建起5000平方米绿地,栽种香樟、杜英、桂花、茶花、红枫等树木,在村主干道旁及村民房前屋后新建花坛68个。新建篮球场、村老年活动室、医务室、理发室等。
为了巩固整治成果,该村落实公厕保洁、垃圾清扫和绿地养护人员配备,以及“门前三包”制度,让每户村民负责起自家房前屋后的绿地养护和卫生保洁,并将公共道路和绿地分配给党员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