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 让群众共享教育共富成果 奉化成功入选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记者 沈晓萍 通讯员 宋明 乌雯雯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全国56个县(市、区)通过验收,继2个试点县后,奉化成为教育部首批认定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让群众享受更多教育共富成果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何彪说。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下,区教育局紧抓群众所想所盼,全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8年启动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2021年接受省级评估,2022年接受两次省级复核,2023年10月通过国家级实地审核,其间,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副局长杨宇带队来奉调研指导,广西、无锡等地也曾组团来奉参观学习。
如今,我区近三分之一义务段学校实施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达标率实现100%。先后与上师大、浙师大、杭师大等优质高校开展合作办学,新培育名优骨干教师200余人,获评2023年度浙江省教育工作业绩考核优秀单位,“七优享”工作成效列全省第一档次。
让更多人上“家门口的好学校”
“没想到能进这样好的学校,当初选择在这里落户,真是选对了!”家住金海路区域的陈女士每次路过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凤鸣未来学校时都很高兴,她家的孩子正在该校读一年级。杭师大凤鸣未来学校于2023年秋季学期启用,总投资约2.8亿元,总建筑面积近3.56万平方米,不仅有现代化的教学楼、行政楼、实验楼、美艺楼、食堂等,还有我区首个“地下接送”系统,地下室面积达5000平方米。
学校不仅设施“过硬”,还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提升“内力”。杭师大定期选派专家,成立课程规划、学科研修、教育科研、班主任队伍等项目,带领教师开展卷入式研修,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推动学校内涵发展。自2023年成立至今,该校已新增区级及以上名优骨干教师、高级教师等6人次,市优质课2个。
在奉化,像杭师大附属凤鸣未来学校这样收获群众好评的“家门口的好学校”还有很多。在人口新流入区域,我区新建了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宁波实验学校等校,增加公办学校。在老城区难以扩建的区域,又迁建了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奉化实验学校(初中部)、实验小学等校,让学校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对尚有空间、群众确有需求的区域,我区对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奉化实验学校(小学部)、西坞中心小学、畸山小学等学校进行扩建、升级,让周边群众享受到更多义务教育优质资源。2018年以来,全区新增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公办学位近12000个。
提升“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师资力量
办好学校关键在人。为激发“家门口的好学校”更大内生动力,区教育局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全力做好“育人”文章。
“这两年收获很大!”来自武岭小学的青年教师竺芳娜表示。2022年开始,竺芳娜到实验小学接受随岗培养,曾多次承担市、区级公开课,学校还特地组建专业团队给予专业引领。“我将把学到的知识都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育人工作中,努力让学生学习进步,健康、阳光、和谐发展。”竺芳娜说。
近年来,区教育局以新教师分配及城乡教师交流为突破口,实行人事门槛制调配,在“共同体”的助力下让教师“跟岗学习”“顶岗培养”“强岗深造”“精岗服务”,将教师从学校人变成多校联合体的人,不仅促进教师走向成长快车道,也有力推动师资均衡配置和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同时,区教育局启动“强师赋能”计划,制定《新时代“凤麓名师”建设实施办法》,成立“林卫民名校长工作室”,全力做强“校长专业发展高端研修班”“一二三奠基行动”等优势品牌项目。2018年以来,我区新增专技二、三级专家3人,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正高级教师6人、省特级教师6人,名优骨干教师(校长)市级47人、区级204人,6个课例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10个课例入选省级“基础教育精品课”,师干训工作经验在省、市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让“家门口的好学校”更贴合群众需求
“在畸山小学读书没遇到什么‘门槛’,离厂子也近,学校漂亮,老师也负责。”畸山小学学生家长梅文江向工友们介绍孩子就读的学校,“托管以后还有专线送回来,不用去校门口接送,很方便。”梅文江提到的畸山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公办小学,学校有超过九成的随迁子女,少数民族学生也有数百名。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这几年,畸山小学校园设施不断提升,是省标准化学校,校园网络系统也已升级到万兆。在这里就读的随迁子女享受着和奉化学生同等公办教育资源。
近年来,区教育局坚持以“应入尽入、优质共享、简化手续、就近入学”为原则,尽全力保障随迁子女就学权利。降低入学门槛,以公办学校为主接纳随迁子女,全区90%以上义务段公办学校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占比超过50%。
专线接送则是针对托管后“接送难、交通堵”所升级的另一项民生举措——雏鹰专线2.0版。升级后的雏鹰专线时间推迟到下午课后服务结束后,涉及125条干线、499个站点,覆盖了除奉化主城区以外的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惠及5000余名学生,有效提升了群众教育共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