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83002982626L/2024-154104 | 组配分类 | 乡村振兴 | 主题分类 | 其他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发布机构 | 裘村镇 | 发文日期 | 2024-06-24 |
以文化为笔书写乡村之美——省级文化特派员沈姿颖的驻村侧记
“请问第一批阊门的名单和资料大概什么时候会有?”虽然近期远在北京出差,但心里一直记挂着裘村镇马头村的沈姿颖时不时翻看着微信工作群。沈姿颖是宁波市文化馆表演艺术中心副主任,也是全省首批100名文化特派员之一。从第一次到访马头村到正式驻村,沈姿颖用一周的时间与该村进行了“亲密接触”。为了尽快完成工作角色的转换,在沈姿颖的驻村计划表里,细致而有序地罗列着每天的工作计划,这样的习惯可以帮助她更高效地投入到全新的工作环境中。
座谈走访,摸清“文化家底”。5月15日上午9时,一踏入马头村村委会的大门,沈姿颖就热情地和村干部拉起了家常,当天的工作在一场热烈的座谈会中拉开帷幕,在村干部、裘村镇文化站站长等人的介绍下,沈姿颖对马头村的村庄发展概况和“文化家底”有了初步认识。作为一个千年古村,马头村虽然坐拥文化“富矿”,却始终难觅发展良机,如何做好文化和发展的结合文章,成了摆在沈姿颖眼前的一道考题。
为了尽快“摸清家底”,座谈会结束后,沈姿颖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家访”之中。每到一处,她都会细心地用手机拍摄照片,做好记录。走访中,一阵悠扬的弦乐声打断了沈姿颖一行的脚步,顺着乐声找去,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演奏越胡。经过了解,沈姿颖得知老人姓陈,已经80多岁,作为“资深票友”的他在50岁那年自学越胡,自此,与琴声相伴成了他的生活日常。“通过这次走访,我发现真的是‘艺术在民间’,村里有这么多资深的曲艺爱好者,他们都是我们发展乡村文化的有力支持。”沈姿颖激动地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过前期调研走访,沈姿颖为当地村民们量身定做引入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四明南词。5月22日,沈姿颖邀请宁波市曲艺家协会成员来到马头村,演练曲艺节目《火种》。该曲目曾获得“浙江曲艺奖”节目奖。闻声而来的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赞叹之声。
“这个节目的每一个动作、语调都经过精心策划和排练,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沟通。我们在与村民们的交流过程中,充分考虑大家的兴趣爱好、文化背景以及生活方式,努力为村里带来一场别具一格的艺术体验。”沈姿颖表示,“这次量身定做的文艺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马头村文化礼堂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带出马头村的曲艺队伍。”
在工作的推进实施中,沈姿颖发现村民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特别是到了傍晚,不少村民会主动来到长廊,和文艺团队交流学习。在这过程中,村民们不仅享受到了艺术的熏陶,更在互动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让文化持续为乡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