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绿水青山入画来——平安奉化建设20周年的生态答卷

199f87d2-f906-499b-a8e0-ec0d2972e3ab.jpg

记者 赵雪雁 通讯员 罗亚男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023年,我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8天以上,获评四星级“无废城市”,荣获“中国最美绿水青山生态名城”称号……推窗见绿已为日常,绿色低碳深入人心,在平安奉化建设20周年之际,优良生态环境不仅是奉化城市的“金名片”,亦是奉化市民的“幸福增长点”。

护绿

打好生态治理“组合拳”

漫步于县江边,碧波涤荡,白鹭蹁跹,岸边绿树成荫、花草芬芳,市民三两成群沿河散步。这幅水岸相依、人水相亲的美好画面,也是奉城大地“天蓝、水清、地绿、景美”长卷中动人的一幕。

20年来,我区重抓保护、精准治污,设定“时间表”,细化“路线图”,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

持续打响“蓝天保卫战”,消除百姓“心肺之患”,开展扬尘和臭氧污染治理,深化VOCs源头替代,完成老旧柴油货车淘汰,强化秸秆焚烧管控。2023年,全区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每立方米,臭氧浓度为144微克每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2%。

不断做好治水文章,推进水生态环境由“清”到“美”的蝶变。2023年,全区16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11个市控及以上地表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为100%。“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我区已获得一金、三银、三铜7座“大禹鼎”。

“破题”工业固废,持续迈向“无废城市”。2023年,我区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试点开展工业固废“公交化”收运,270家企业纳入“公交化”收运体系,有效解决园区一般工业固废源头分类不清问题。

“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已成为奉化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逐绿

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

走进我区唯一的全山区镇——大堰镇,青山簇拥,碧水环绕,“一茶一药一宿”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与来料加工等环境友好型富民产业共同构建起绿色生产模式,“生态”“乡愁”成为大堰镇“金名片”。2023年6月,集生态环境教育、生态环境研学、会议培训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箭岭环境学习中心正式启用,成为大堰镇集中展示“两山”转化生动实践的重要窗口,已成功承办中日韩、中德等环保主题交流活动。大堰镇以产业“含绿量”引领发展“含金量”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越走越稳。

20年来,我区科学统筹产业布局和结构升级,推动GDP向“绿”而行,切实筑牢生态安全根基,守牢生态安全底线。

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短板,如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回应人民群众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美好期盼?如今,西坞街道“万亩方”基本实现连片土地农业污染“近零排放”,这得益于以“源头治理、数智赋能、多跨协同”为路径的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改革新模式,通过构建肥水调蓄、退水循环、农废回用、末端巡查等常态化机制,下游水质大幅改善。

绿色农业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着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山水资源持续释放经济价值,“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规划。

共绿

美丽征程携手共赴

生态环境全民共享,更需全民共治。

2023年,区生态环境分局结合数字门牌建设,开发增设“环评市场”应用场景,提升环评中介服务便利化水平。企业只要扫一扫数字门牌上的二维码,就能了解环评中介“红黑榜”,还能发布需求公告,形成企业和环评中介机构的“双循环”。

优化生态环境营商环境,提高企业环保主体责任意识,是我区20年来一如既往推动的工作。在守住底线、牢筑生态环境安全新屏障的基础上,推动柔性执法,全力做到对排污合规、发展健康的企业“有事帮扶”“无事不扰”,充分彰显生态环境执法的力度和温度,推动企业绿色转型。

在生态环境议事厅,环保部门和企业、公众各抒己见,达成广泛共识,促进难题解决;在大堰镇箭岭村环保集市,村民拿着烟壳、旧衣物、塑料瓶等,兑换纸巾、牙膏等日用品;在莼湖街道栖凤村,渔民主动将废弃的渔具、网片带回,投递到“海洋伙伴”环保舱,通过“碳积分”兑换小礼品……

20年来,从企业到个人,越来越多奉化人化身“环保守夜人”“生态卫士”“环境捍卫者”,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态足迹”,成为大美奉城的耕耘者、守护者、参与者,共植一片绿色,共享一片蓝天。

工作人员对水样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