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83002980874G/2024-155748 | 组配分类 | 文化遗产保护 | 主题分类 | 文物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发布机构 | 区文广旅体局 | 发文日期 | 2024-08-15 |
四普进行时 | 炎日酷暑下的文物普查
立秋虽过,但奉化的气温依旧居高不下。阳光炽烈,热浪滚滚,奉化区第四次文物普查队的队员们依旧穿行于崇山峻岭、村镇街市之中,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摸清奉化文物资源“家底”。
8月12日上午,区第四次文物普查队队员们早早出发,顶着烈日,前往萧王庙街道开展实地调查作业。北斗定位仪记录地理位置信息,照相机拍摄文物细节,纸和笔记录文物保护情况......在位于萧王庙街道云溪村的云溪庙,队员们各自分工,对云溪庙进行现场勘测与记录。“云溪庙于2016年被评定为区级文保单位,是整体保存较好的清代庙宇建筑。庙中的木雕、石雕非常精美,同时充满了地方特色,兼具历史保护价值和艺术价值......”现场,奉化博物馆(文保所)副馆长、区第四次文物普查队队长张牵牛一边介绍着基本情况,一边指挥队员们有条不紊地开展普查工作。队员们取出采集终端、相机等设备,对文物点的名称、坐标位置、年代、保存状况等信息进行采集和登记。
蝉鸣阵阵、热气蒸腾,烈日下,汗水很快浸湿队员们的衣衫,前胸后背印出一滩滩汗渍。但对于队员们来说,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在完成对云溪庙的信息采集和登记后,队员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点位。
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范围是奉化区行政区划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是对“三普”所有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全面摸清文物资源的家底,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在棠岙村东江自然村的村口,队员们停下脚步,对横架于溪流之上的碇步开启了测量、定位和记录工作。看似寻常的碇步桥也是文物吗?面对记者的困惑,张牵牛解答道:“据我们初步调查,东江碇步始建于清代,是最简易的桥梁形式。雨水多时,山区容易发生洪水冲垮桥梁,而嵌在河道中的碇步不容易被山洪冲垮,且建设成本低,是人们渡河行路的重要设施。”由于东江碇步为新发现、“三普”尚未登记的文物,队员们或立于碇步桥之上测量数据,或往来溪流两岸标注地理位置信息,或向附近村民了解历史,将东江碇步的空间位置、文物类别、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信息一一登记在册。
随着时间的推移, 阳光渐强,温度越来越高,由于户外工作防晒、防虫等需要,队员们大多穿着长裤和运动鞋,严实的衣着也导致他们前胸后背早已汗湿,但队员们依旧马不停蹄地赶往一个又一个点位。“现在天气炎热,我们基本上五六点就出发了。一天要跑10多处甚至20多处点位,有时候文物地域分散,一天只能复核几处。结束后,还要对采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核对等工作......”队员王涛一边擦拭着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一边告诉记者。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守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自2023年11月启动,2024年5月进入实地调查阶段,将于2026年6月全部完成。期间,普查队员们深入山野、古镇、庙宇,拍照、收集、记录数据资料,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已登记的1045处文物进行一一复核,并且寻找可能遗漏的文物。无论是热浪灼人的酷暑,还是寒气逼人的严冬,山涧田野里的文物普查始终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