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锚定医疗高地目标 借力省级资源下沉 我区打造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均衡新格局

记者 王巧丽 通讯员 励耀

邀请省市级专家共计611人次赴基层坐诊,累计完成8万人次居民消化道肿瘤联合筛查,实现超声引导下穿刺、恶性肿瘤诊疗技术等20余项技术“零的突破”……近年来,我区锚定医疗高地建设目标,借力省级医疗资源下沉,加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构建起“家门口”便捷、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民生的温度、幸福的质感。

提水平 建高地

群众看病“有名医”

“医生,B超结果刚出来,麻烦你帮我看看。”8月17日上午,在区人民医院门诊五楼的名医工作站内,浙江省肿瘤医院甲状腺外科主任医师赏金标正在与患者亲切交谈,并耐心地解答患者的疑问,给出专业的治疗方案。“这里医生好,我们看病更安心了,而且还省了去大城市来回的不便。”从诊室出来的张女士告诉记者,由于自己的儿子在杭州工作,原本想去杭州找专家看一看,在手机上一搜才发现,这么有名的专家居然到“家门口”坐诊了。

自2022年7月区人民医院挂牌浙江省肿瘤医院宁波院区以来,区人民医院扎实推动名院名科“高精尖”诊疗资源下沉,柔性引进胃外科、妇瘤外科、甲状腺外科、结直肠外科等11个名医团队正式入驻。年过六旬的女患者,一侧肾脏发现直径10厘米的巨大肿瘤,宁波院区执行院长李方印医生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为患者成功保住了肾脏;前列腺癌手术患者在手术前一直担心术后要兜尿不湿,李方印精准评估并进行手术,术后一周患者排尿功能即恢复正常……在省肿瘤医院专家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奉化本地肿瘤患者得以安心留在“家门口”治疗。

借力推动“医学高峰”建设,我区加快打造区域内优质医疗服务高地,相继落地了浙江省肿瘤医院宁波院区、浙江省中医院奉化中医诊疗中心、上海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奉化“四大中心”等共建项目,全区四家公立医院20余个学科分别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15家三甲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引入16个省级专家(名中医)及以上工作室。

传帮带 强队伍

创新制度“添动力”

近日,在区中医医院的中医内科教学门诊室,10余名青年医生围坐在一起,就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分析。此次教学门诊的带教老师是浙江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夏永良,他在一旁仔细倾听,时不时提出疑问,鼓励大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病情讨论,随后结合学生们的诊断结果,指出他们在诊断中存在的问题。

这种通过名中医教学门诊的创新方式,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经过专家的一系列言传身教,让青年医生充分掌握每位名中医的辩证思维和选方用药特色,真正做到将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做到“要学、会学、活学”,稳步提升区中医医院广大青年中医骨干的临床实践能力。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是简单为基层医疗机构“输血”,而是要增强其“造血”能力。区中医医院目前是宁波市唯一一家区(县、市)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肩负着引领区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任。去年2月,区中医医院与省中医院牵手共建区域中医诊疗中心,省中医院派驻以执行院长为核心的4名医生组成的管理团队,直接参与区中医医院管理,指导医院完善制度、规范流程。派驻临床专家38人,全面参与科室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教学工作。借此契机,区中医医院通过“省中-奉中-基层”跨学科阶梯式师带徒,以“团队带-带团队”的形式着力打造“群师带群徒”奉化模式,实现人才培育从“输血式”下沉帮扶到“造血式”共生共长,为我区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一年多以来,两院在医、教、研、管等方面深度融合,新设眩晕病MDT、心身消化、脊柱侧弯、中医护理等门诊,完成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1.3万人次、超声科10项新技术填补医院空白,成立的奉中科创团队,成功立项浙江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5项,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医学科技计划项目2项,奉化区科技局社会发展项目5项、浙江省级继续教育项目5项,取得历史性突破。

云诊疗 一盘棋

优质资源“沉到底”

走进大堰镇竹林村的“未来村卫生室”,血压、血糖一体机,自助售药机等专业设备一应俱全。对于常见疾病,医生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开展诊疗、配药等服务,也能通过远程技术进行健康咨询、管理和指导,帮助患者预约市级医院专家。同时,卫生室的远程服务还结合流动医疗服务,为行动不便、晕车反应严重等有辅助检查需求的患者提供医疗车上门服务。前来配药的村民柳永宽告诉记者:“卫生室里有专业的检验设备,对我这样有高血压史、时常需要复查的人实在是太方便了。”

大堰镇作为全区唯一全山区镇,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老龄化逐渐加剧,乡村基层卫生医疗条件有限,就医难成为该镇急需解决的痛点。近年来,基于宁波云医院平台落地的云诊室下沉山村,为山区百姓求医问诊迈出了一大步。自今年3月起,“大雁”流动医疗专车每周二、周四从区人民医院大堰分院准时发车,流动医疗队上门义诊、巡回诊疗,运送需要就诊的老年人下山就医等服务的提质升级真正让山区百姓有了“医”靠。接诊及远程会诊近300人次、“云药柜”售出对症药物600余盒、累计提供接送服务近50次、流动巡诊累计受益村民超2000人次……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山区老人跨过看病难这个“门槛”,及时接受专业治疗。

一村之变,折射全域之变。近年来,我区积极做好优质医疗资源“一盘棋”布局,不断夯实医疗卫生服务底座,持续推进山区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通过上派下挂、巡回医疗、智慧医疗等方式,开展全程化医疗服务,推动流动医疗、家庭医生服务全面升级,着力打通山区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

“接下来,区卫生健康局将继续锚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目标,强基层、建高地、补短板、提能力、优服务,加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深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让‘家门口’的优质医疗资源更加触手可及,持续提升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