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种出“本草经” 药香铺就“振兴路” 中药材产业托起山区群众“共富梦”
记者 赵雪雁 何腾涛 通讯员 邬丹盛
初春的大堰镇梯田叠翠生烟,潺潺溪水浸润着中药材的根脉。作为我区唯一的全山区镇,这里正将“七山二水”的生态密码,淬炼成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中药材产业以古法炮制新生,让大山深处的药香化作富民强镇的经脉,在青峰碧水间成为山区群众的“幸福靠山”。
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有着水墨画般美景的董家村隐藏在青山环抱间。这里是第六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风景如画,民风淳朴。但地处偏远、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成为摆在村庄发展面前实实在在的难题。
俗话说,三年种黄精,一生赛黄金。昨天,记者来到董家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只见黄色的芦苇草铺满田间,村干部董秀兰正在检查黄精的生长情况。她告诉记者,芦苇草叶子大、不易腐烂,用它覆盖地表,能够阻挡阳光直接照射到土壤中的杂草种子,有效隔断其生长所需的光照和氧分,这种方法不仅除草效果好,还能让黄精增产,安全又环保。随后,董秀兰挥舞着锄头,麻利地刨开土壤层,一块色泽黄润、根系发达的黄精便显露出来。
2022年,董家村在前任农村指导员高丽的带领下,通过股份合作社集中租赁村民土地,投入50余万元种植了30亩黄精苗,其中村集体种植12亩,今年夏天,首批黄精就可以采收上市了。“由于第一次种植,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尽管暂时还无法测算亩产,但黄精市场需求量大,一次投入可以实现多次产出。”对于黄精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种植前景,董秀兰充满信心和期待。除了为村集体带来收益外,黄精种植期间需要人工除草、助肥等田间管理,也为20余名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而在大堰村优质灵芝项目基地,尽管距离灵芝种植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该村党支部副书记王绍法已经提前忙碌了起来。2022年,大堰村试种的2亩灵芝大获成功,累计收获灵芝孢子粉300多公斤、灵芝子实体150多公斤,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20余万元的收入。目前,灵芝种植成为大堰镇多个村集体经济增收的重要产业,2024年,大堰全镇高山灵芝种植面积达38亩,其中,镇级灵芝示范基地16亩、村级灵芝基地22亩,亩均收益达到10万元以上。“灵芝种一次、收两年,但需要进行轮种,因此我们要选新的土地进行种植,提前将灵芝大棚搭建起来。”王绍法一边忙碌一边介绍,今年,村里计划种植3亩灵芝,其中村集体种植2亩,而灵芝大棚看着简单,学问可不少,最外层黑色的遮阳网要为喜阴的灵芝遮挡阳光,地下要埋设水管引山泉水浇灌,这都需要早做准备。
“大堰山清水秀,没有工业污染,而且我们引天然水源灌溉,灵芝的品质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和好评。”言语间,王绍法不乏自豪。经过3年摸索,大堰村的灵芝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设施不断升级,管理更加精细,产业链也不断延长,逐步构建起“灵芝+研学”“灵芝+休闲”“灵芝+生态”的特色产业体系,一朵朵灵芝托起了山区“共富梦”。
如何将青山绿水的自然禀赋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发展中药材产业成为大堰镇破题的“金钥匙”之一。在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以及市区两级农指员的指导下,大堰镇已初步构建起中药材产业发展框架。目前,在张家村、后畈村、董家村、大堰村、山门村等村试种香橼、覆盆子、黄精、灵芝、白芨等15种中草药,面积达300亩,预计今年年底,总面积将达800亩以上。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不仅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了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促进了山区农民就业,同时吸引了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向着‘宁波中药材种植集聚示范基地’的目标迈进,以‘小药材’孕育幸福‘好钱景’,拓宽山区群众‘共富路’。”大堰镇相关负责人说。